《數據中心2013:硬件重構與軟件定義》在今年1月初發表之后,短短幾天內在ZDNet企業解決方案中心的官方網站上取得了9萬多次點擊/下載的成績,隨后又相繼在科技網站彎曲評論、財經網站雪球上提供下載,也獲得了很好的評價。
華為數據中心3.0白皮書里的第一幅圖,“Hardware-restructured + software-defined”的英文表達準確
“軟件定義”的概念當然不是我們的發明,“硬件重構”之前相對較少有人講,不過,把“硬件重構”和“軟件定義”放在一起明確的提出,確是我們首創。年中前后,華為首先在其數據中心3.0白皮書中采納了這一組合式概念,據說上月召開的HCC上又有明確的宣傳;而在前幾天舉行的“Inspur World 2014”浪潮技術與應用峰會上,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王恩東也發表了以“融合架構 = 硬件重構 + 軟件定義”為主題的演講。
Inspur World 2014上“Hardware Reconfiguration + Software Defining”的表達就有點兒自成一派了
這些不僅是對我們報告的認可,更是業內技術發展趨勢的體現。由于我們已在準備本年度的數據中心技術研究報告,不止一次有人問起新的標題是什么。顯然,不論“硬件重構與軟件定義”的標題是否成功,都不能再用一遍。我的看法是,既然硬件重構與軟件定義已經是業界趨勢,我們不僅要關注在技術和產品上的進展,還要留意參與各方的生態系統建設,因為這將決定具體的演進方向。
生態系統的命運與規模密切相關,這也是Facebook一直希望把天蝎項目(Project Scorpio)納入OCP(Open Compute Project,開放計算項目)體系的主要原因。畢竟,OCP中有足夠規模的用戶只有Facebook一家(微軟加入時間不到一年,采納力度尚待檢驗),而百度、阿里、騰訊(BAT)中任何一家的服務器數量,都可以與Facebook相比。如果BAT也像微軟一樣“投靠”OCP,那整個生態系統的規模,立刻具有超越Google的潛能。
反過來,天蝎項目讓BAT三巨頭擁有與OCP平等對話的權力。話語權的籌碼也是(潛在)規模,雖然天蝎整機柜的交付數量還不算多。
無論如何,盡可能一致的規格要求,讓ODM/OEM們有更多采用通用設計的可能,對兩個生態系統也是互利的。今年先后發布的Open Rack(OCP旗下的機架項目)2.0和天蝎2.0,在設計上顯示出互相借鑒的跡象,如天蝎2.0將內部寬度拓展至與Open Rack相同的538mm(先前為19英寸),Open Rack 2.0的供電區位置則在向天蝎接近。
天蝎項目與Open Rack在技術上的區別除了是否集中散熱,還有對整機柜服務器的理解。直到天蝎2.0,還沒有跨節點的設計,每個節點除了拿走電源和風扇模塊,與傳統的機架式服務器并無本質的不同。Open Rack則不然,從1.0開始,就將服務器(計算)節點與JBOD(存儲)節點組合使用,背后的思路很清晰——將整個機架作為一體來考慮,而不僅是共用供電、散熱等“基礎設施”。
相比之下,天蝎2.0的改變幅度更大
好的想法需要有可行的技術作為支撐,既是OCP基金會董事會成員之一,又是天蝎項目技術顧問的英特爾(Intel)公司可謂幕后推手。英特爾提出的SDI(Software Defined Infrastructure,軟件定義基礎設施),準備了RSA(Rack Scalable Architecture,機架擴展架構)作為機柜級服務器的框架,用硅光(Silicon Photonics,SiPh)互連作為機柜內的高速總線,大方向已獲得OCP的首肯,天蝎3.0也很有可能采納。華為版的SDI(Service Driven Infrastructure,感覺像在比英文)和浪潮所說的融合架構,硬件變革的基礎也是RSA加硅光那一套。
Intel的RSA用SiPh光學技術解耦
當然,RSA和硅光技術在應用上仍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很多問題等待解決。僅以硅光上運行的協議來說,InfiniBand(IB)和以太網都是可選項,前者的勢力范圍在高性能計算(HPC),后者則是互聯網巨頭們的首選,未來發展又免不了比拼生態系統。
當一個生態系統的規模不能保持,要避免滑入下行通道就很困難。IBM剛宣布放棄芯片工廠,無論怎么解釋,都掩蓋不了獨力難撐生態系統的事實。不錯,高通也沒有芯片工廠,但有足夠多的客戶保證規模,是一個橫向的生態系統;蘋果也沒有芯片工廠,但有強力的設備銷售、軟件平臺和應用市場,是一個縱向的生態系統——就像巔峰期的IBM,自成體系且規模仍能保持,而競爭對手們的境界還有很大差距。
退一步說,僅憑甩掉芯片制造的“包袱”起碼不能讓IBM的硬件平臺更具競爭力。IBM當然比代言人們更明白這一點,所以去年就成立了OpenPOWER聯盟??纯催@個聯盟的創始成員列表,如果沒有Google,似乎更像失意者聯盟,可見一個重量級的用戶/集成商(Google自產自銷),對生態系統的價值。今年以來,IBM化中國市場的“危”為“機”,OpenPOWER聯盟大力發展中國成員,總體規模也壯大了許多,確實是蠻拼的……
OpenPOWER的成員中,Google與IBM處于核心位置,金牌成員(Gold Members)則主要為中國廠商所占據(Silver等Member此處未列出)
不過,就像年初IBM宣布將x86服務器相關業務出售給聯想之后我的分析,如果OpenPOWER發展成ARM那個樣子,對IBM也不能算好事——ARM的營收水平,與高通、蘋果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很難想象僅憑收取架構授權等費用能在IBM內部養活一個芯片設計部門。所以,除非完全放棄,IBM自己的硬件系統還是要發展。那么,問題來了……如何在圍繞自有硬件與OpenPOWER的兩個生態系統之間達成一個平衡?即使不能互相促進,起碼減少相互制約。
目前看來,OpenPOWER的策略是主攻IBM基本退出(賣掉System x,仍有低端的PowerLinux機器)、英特爾視為大本營的橫向擴展(Scale-out)市場。這在“拖刀計”中可算上品:基本不影響IBM的中高端市場,還提供了英特爾沒能放開的授權。如果隊友們再給力一些,就算不能挽回敗局,至少夠英特爾喝一壺。
面對OpenPOWER和ARM的兩面夾擊,英特爾有至強(Xeon)和Atom高低搭配,有點兒像十年前的POWER和PowerPC(PPC)組合。這樣說來,如果POWER和ARM代碼兼容,英特爾的壓力可就大了……不過,僅憑ARM,也有可能上演類似當年x86逆襲IBM一眾的好戲……路還很長,看雙方如何出招啦。
最終,技術與運作是基礎,心態與實力是保證。誰能笑傲江湖?經營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