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中國網】2014年8月3日,繼2008年汶川8.0級地震、2010年玉樹7.1級地震、2013年雅安7.0級地震之后,云南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截止到8月8日15時,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蹤,3143人受傷,22.97萬人緊急轉移安置,2.58萬戶8.09萬間房屋倒塌。隨著救援工作的展開,各種物聯網技術和產品為抗震救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時間就是生命的災難面前,物聯網技術為在各種情況下的突發事件,贏得了更多的應急和救援時間。從地震發生前的安防預警、地震救援中的視頻監控與生命探測,到人員救援中的遠程救災指揮系統的應用等,物聯網都大顯身手。
物聯網的“救”
物聯網安防技術,作為一個與人類生命安全息息相關的行業,從地震發生前的安防預警、地震救援中的視頻監控與生命探測,到人員救援中的遠程救災指揮系統的應用等,都能大顯身手,為抗震救災提供技術上的有力支撐。
--生命偵測儀:搜索被掩埋的生命
生命偵測儀是通過測試被探測者的呼吸運動或者移動來工作的。由于呼吸的頻率較低,一般每分鐘16次,就可以把呼吸運動和其他較高頻率的運動區分開來。偵測儀的原理也大致是這樣。在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搜救中,中國及世界各國的專家,利用生命探測儀進行探測,搜救出數萬名被困的同胞。
--遠程醫療:助力震后解救
在道路受阻,專家醫生無法快速達到災區現場進行施救情況下,遠程醫療會診系統打破了空間限制,將后方寶貴的專家醫療資源及時傳送到災區一線,及時為災區需要救護的災民提供權威醫療指導。在救災活動中,遠程醫學系統充分發揮了后方對前方的醫療支援作用。災區各醫院的遠程醫學衛星站點和醫療隊的機動遠程醫療裝備,成功地進行了多例遠程醫療會診。遠程醫學系統還將災區醫療救治的動態視頻、音頻信息等第一手資料,在第一時間直接傳送到了總后衛生部指揮組和前方軍區抗震救災指揮部,使抗震救災指揮部門能夠及時了解和掌握一線救治情況,發揮了前后方醫療救治信息溝通和網上指揮協調的作用。
--遙感飛機:觀測災區現場
遙感飛機作為遙感平臺,裝載各種傳感器。在機腹設置不同的窗口,便于對地觀測。航空側視雷達從飛機側方發射微波,在遇到目標后,其后向散射的返回脈沖在顯示器上掃描成像,并記錄在膠片上,產生雷達圖像。在地震中,遙感飛機相當于“數碼相機”,能夠通過高空作業,對當地災情進行連續實時拍攝。
物聯網的“防”
中國這幾年接二連三的遭遇“地震”,每次都有那么多的同胞因此喪命,我國要反思一下,為何日本7級地震可以“零死亡”,魯甸6.5級地震就已經造成600多人的離世。我國一直在“救”上面做文章,殊不知“防”才更重要。而我國在“防”又做了什么?效果怎樣?
--地震面前物聯網可以做什么:提前預警
物聯網最重要的技術之一就是RFID標簽。有英國科學家研究出一種“自治愈”房屋,主要原理是利用RFID和傳感器來監控。這種房屋在墻中專門設計了縫隙空間,并且墻體中加入了可在強壓下變為流體的材料。如果受到地震引起的壓力,流體回流到縫隙中,不會對固體墻面產生影響。其結果是,房屋依舊存在,但可能會移動位置。如果建筑沒有坍塌,通過RFID和傳感器收集的數據會用來判別位置偏移量。此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建筑中的RFID標簽和傳感器可以共同構建一套警報系統,在地震來之前預警,給予人們更多逃生的時間。
--無線傳感器網絡(WSN)成功預測了三峽滑坡
作為物聯網的核心技術,在災難中的RFID的識別和引導作用應用較大,而物聯網的另一技術在災難預警中也同樣出色。無線傳感器網絡(WSN)技術曾在長江三峽庫區特殊地帶滑坡災難監測預警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它利用各種傳感器實時采集信息,通過無線的方式將信息傳輸給控制中心,能夠解決布設有線監測系統的缺陷,而且適用于GMS網絡信號無法覆蓋的偏遠山區滑坡災害監測。正是由于WSN本身的冗余性、無線性、網絡的自組織性,還同時具有較強的抗破壞能力,所以可以在基礎通信設施可能被毀壞的情況下,完成一定的通信任務,能成功適用于滑坡危險地帶的災難監測預警中。
--關于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物聯網應用的建議
近些年,地質災害在中國屢見不鮮,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雅安地震、臨汾泥石流、云南滑坡泥石流等等,加上這次的魯甸地震,對于人們的生命、生活、生產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這些災害也反映出我國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的滯后,迫切需要建立我國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的智能檢測預警系統,通過快速感知地質災害的前兆信息,快速預警和實施應急避險,最大限度地避免造成人員的傷亡。盡管目前已有一些物聯網技術應用在地質災害預警中,但是整體結果還是差強人意,如果做到以下四點,或許很夠較好地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
第一、加大科技投入;第二、突破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傳感器網絡的關鍵技術性問題;第三、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傳感器網絡技術集成和示范應用研究;第四、為加快地質災害傳感器網絡技術的推廣應用,應盡快建立我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的系列標準,并制定鼓勵地質災害傳感器網絡技術的推廣應用的政策措施。
人與政績孰輕孰重?
目前,RFID、無線傳感、GPS全球定位、條碼技術等物聯網技術已在各種自然災害面前發揮著各自的作用,也為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很好的技術保障。但是中國目前都是某個技術單兵作戰或者幾個技術拼湊、堆砌在一起,致使現在的中國應急指揮平臺建設很多都是松散耦合、七國八制的不利局面。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政府主導作用至關重要。
--物聯網救贖之路政府作用至關重要
在物聯網災難預警和救助這條路上,政府的引導和扶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有一套完善的物聯網災難預測系統,就能提前預知災難,大大降低因為逃跑不及而失去生命的人們的數量;如果中國城鎮化道路上,能夠按照抗震級數統一規劃房子建設,地震時房子就不會那么容易倒塌;如果災后能夠在電力、網絡、手機信號都不通的情況下,仍舊可以第一時間聯系到救援部門,那會挽救很多因為未得到及時救治而死去的生命……如果這些“如果”能夠全部實現,那將挽回我們多少同胞的生命啊!而無論是災前預警還是災后救援,甚至房屋統一規劃建設,都需要政府花大力氣來建。所以,請先舍棄那些短期見效卻并不亟需的“政績工程”吧,人命大于天,請先解決災難這個不定時“炸彈”。
--智慧城市最缺的不是智慧,而是良心
地震這種“天災”,一旦發生難以把控。但是暴雨與之相比,就“遜色”多了。可是每次暴雨來襲,城市也好,鄉村也罷,還是會發生很多我們不想看到的事實。幾年前廣州暴雨6人成為水中冤魂,數年前濟南大雨30多人成為水鬼,兩年前北京暴雨37人喪生,幾個月前深圳大雨懷胎八月的孕婦遇難,中國城市的下水道一度成為人們詬病的眾矢之的。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易在微博中不無感慨的說:“今日中國,智慧城市首當其沖的任務,不是無線熱點,不是電子錢包,而是下水道;換句話說,今日中國,智慧城市最缺的不是智慧,智慧城市最缺的是良心。一場暴雨,北京就成了北海。領導們,該醒醒了。”而地質災害物聯網監測預警系統也是首當其沖的“良心”工程,到底何時才能建成?
新建道路沒幾年又開挖,已經成為很多城市的常態;樓房建的人都住不滿了,但是仍然還在鍥而不舍的繼續建著;寬帶,前年1M,去年10M,今年就50M、100M了,每年成10倍的增長著……一座城市,平時看不出弊病,可災難一來,其致命弱點便暴露無遺。為什么會這樣呢?高樓大廈這些看得見的光鮮“臉蛋”真的比“下水道”、“災難預警平臺”更重要嗎?
物聯網救贖之路,防比救更重要!但是物聯網救得了“人命”,卻救不了某些人的“良心”。這么多次地震,每一次的警示都是用同胞的鮮血染紅的,可光有警示,不警醒又有何用,物聯網防震之路已經箭在弦上,請為染血之箭配上一把良心之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