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虛擬運營商專屬號碼170話段獲得了第一次通話。這一新聞的披露,標志著2013年底工信部總計開出的19張“虛擬運營商”牌照,已經從“亮相期”步入到“實操期”。不過這19家虛擬運營商真要在這個領域施展拳腳,估計會受到諸多的束縛條件,甚至剛剛起跑,就已經落在那些基于互聯網模式發展起來的玩家身后了。顯然,以“有信”等為代表的免費網絡電話提供商早已有了“虛擬運營商”之實。
有信,是一種基于VoIP的社交通訊應用。在WiFi/3G下,有信實現了免費一鍵撥通全球手機、座機。其高清通話+社交分享的產品功能模式將傳統的網絡電話遠遠甩在了身后。目前已積累了超過4000萬用戶。那么,面對如此的“有信”,虛擬運營商該如何找準自己的定位,找到競爭的法寶呢?為了找出這個答案,我們就要從二者的基因差別上分析一下。
“虛擬運營商”有馬甲 “有信”有內涵
坦誠的講,國外的所謂“虛擬運營商”實際上被劃分為兩類,分別為:MVNO(移動虛擬運營商)和轉售這兩種運營模式。從工信部的批文上人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目前的19家“虛擬運營商”實際名稱應該為“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也就是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分銷伙伴,并沒有擺脫三大運營商的運作模式。
而與之形成明顯對比,諸如 “有信”等開放式網絡通信服務商,他們此前在VoIP領域所開展的通信服務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簡單的傳統語音業務。諸如社交媒體屬性、影音娛樂等功能,早已內嵌在他們的應用之中,形成了“有信”基因。
從二者的初次比較不難看出,相當一部分用戶更愿意接受“有信”這種完全基于互聯網的免費通話模式,而對傳統運營商的資費等問題大吐苦水,這是虛擬運營商目前無法具備而又被用戶所期待的實打實的功能。一個標志性的“號段”是否會影響到“有信”這樣一個開放式網絡通信服務商,答案不言而喻。
“虛擬運營商”拼號段 “有信”打出個性ID牌
如果將關于號段的疑問回放到二三十年前,估計會有很多人覺得一個“139”的號碼,是某種身份的標志。但是,在一個注重個人意識的互聯網時代中,當前用戶更期待的是個性化的“ID”這個更具影響力和親和力的標示。因此我們才能看到諸如以圍繞“ID”所衍生出來的通信應用。由于人們關注的是“ID”,所以才期待某種通信應用可以將身邊的所有通信手段和工具統一在一個平臺之中。因為“ID”,人們才可以區分商用客戶、家人親屬、同窗和好友。
也正是基于這樣的需求,才迫使傳統的通信平臺拋去原有的思維,而是給用戶提供一個全天候、無平臺盲區,乃至低廉甚至是免費的通話渠道。正如“有信”所提供的通信產品,無論客戶身在何種場景:工作、生活、外出,無論他們身邊最便利的工具是PC、手機還是平板設備,都可以給用戶提供一個“免費”的溝通選擇!
在面對“互聯網”思維的時候,虛擬運營商還是應該更多的參照一下目前網絡通信領域中已經被演繹純熟的各種玩法。就像“有信”那樣,通過將免費電話和社交體驗緊密結合來抓住用戶,獲得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