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消息,綠色供應鏈CITI 指數第四期年度報告在京發布,顯示中國大幅強化的環境監管,促使更多品牌重新認識供應鏈環境風險,但能力不足成為企業綠色轉型的瓶頸。CITI 指數是全球首個基于品牌在華供應鏈環境管理表現的量化評價體系,采用政府監管、在線監測、企業披露等公開數據進行動態評價。
本期評價中名列前十名的品牌是:Apple、戴爾、Levi’s、溢達、阿迪達斯、M&S、富士康、GAP、三星和彪馬。前十名均來自IT 和紡織業,顯示這兩大行業在華供應鏈環境管理處于領先水平。
Apple 以82.5分名列榜首,戴爾公司緊隨其后,成為第二家年度評價總分超80分的品牌。華為公司繼續領跑中國內地品牌,表現可以與國際領先品牌比肩。
一批領先品牌已經開始將供應鏈管理向上游延伸至工業園區污水廠和危廢處理單位,以管控可能形成的經營風險。Apple、戴爾等7個品牌將供應商的集中廢水處理設施納入環境合規檢索范圍。Apple、戴爾、三星、松下、華為等更多IT 行業品牌已經推動供應商管控危險廢棄物處理。Apple還率先將金屬原材料生產企業納入品牌供應商環境管理范疇,推動一家鋁業供應商就違規問題和整改措施做出說明。
Apple 供應商責任資深總監Paula Pyers表示,“很榮幸Apple連續第四年在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的綠色供應鏈CITI 指數排名第一。在中國,我們的運營設施已實現100%由可再生能源供電,同時Apple最大的可持續發展森林和風力發電項目也在中國。”
比如,Apple已將iPhone 8的碳足跡減少了6%,它由鋁和其他材料制成,可高度回收。它的包裝也是可高度回收的,其零售包裝中100% 纖維來自可回收物質、竹子、甘蔗廢棄物或可持續發展森林。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認為:“長期以來誰污染誰的成本就低,導致市場上劣幣驅逐良幣,也讓綠色采購在經濟上承受壓力。中國強化環境監管,從長遠看有利于倒逼全產業鏈內化治污成本,最終會使得綠色供應鏈建設成為成功企業的必然選擇。”
但是意識不足,能力不足成為制約品牌和供應商的綠色轉型的重要因素。供應商數量多,高風險環節位于上游,復雜的地區和行業標準,大量分散的監管數據,讓大型跨國企業也面臨挑戰。對于缺乏經驗的中國大陸品牌和供應商,從管理體系到資源人力投入,能力瓶頸就更為突出。
對此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綠色供應鏈項目總監丁杉杉認為,中國環境信息公開大幅擴展,正為數據化解決方案提供基礎。她建議多方合力建設網絡化供應鏈管理體系,提升管理效率,大幅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水平,協助綠色供應鏈向上游延伸,助力實現大規模節能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