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影響下,傳統制造型企業的智能化轉型迫在眉睫。其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是實現“智能制造”的主要途徑之一。
9月份,2017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之“智能制造與工業互聯網高峰論壇”在無錫舉行。會議間隙,戴爾基礎架構解決方案總監席與琛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的采訪,就涉及制造型企業數字化轉型、工業物聯網等熱門話題發表看法。
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
NBD:目前很多制造型企業都在做智能化、數字化轉型,與其他企業相比,戴爾的數字化轉型差異化體現在哪里?您覺得,企業數字化轉型成功的關鍵點是什么?
席與琛:戴爾的身份挺有意思,我們本身是一個制造型企業,自身面臨智能化轉型;另一方面,我們又可以說是企業智能化轉型的一個供應商,我們自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踐者。從企業的基礎架構到上層運營整合都有我們的產品,舉個例子,在產線當中,我們有很多VR設計的引入,虛擬終端、虛擬桌面也有大量的應用。
為什么企業一定要往智能化轉呢?非常明顯,現在終端客戶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動態和個性化,不像在工業2.0、3.0時代,只要你把設備造出來就有市場。那時候,大家追求規模效應,規模上去了,產品的成本就降下來了,就能獲取市場。但是現在客戶的需求往往是非常定制化的,就不是完全通過規模效應可以來滿足客戶的。這就需要你利用大數據的技術、云計算的技術來很好地分析用戶數據,能夠做些定制化的生產。
NBD: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企業的投入和效益間的平衡方面,您怎么看?
席與琛:對企業來講,數字化、信息化轉型要先行。往往傳統上來看,一個企業的老總認為信息化部門是一個花錢的部門,但是現在信息化部門已經從所謂的“成本中心”轉向一個“創新中心”,很多企業利用信息化、數據化帶來價值。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對于很多互聯網企業來說,信息化是他們基本的生產工具。比如,優衣庫就很好地利用了一些現代的信息化手段來推動生產和銷售,這種情況下,信息化、數據化的投入就帶來了實質的效益回饋。
NBD:很多傳統制造型企業都在做轉型,同時新的創新企業也不斷涌入,您是怎么看待目前的競爭狀況?戴爾如何保持自己的核心優勢?
席與琛:現在有很多所謂“破壞型”的闖入者。一個行業原來壁壘很高,突然有新的玩家,這些新的玩家往往借助互聯網技術,比如共享單車。沒有共享單車進來之前,這個行業這幾十年是比較靜止的。傳統企業面對這些新的挑戰,數字化、信息化的改造可能是在所難免的,否則可以說雙方不是處在一個階段的競爭。
技術要與企業自身契合
NBD:工業物聯網對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方面起著怎樣的作用?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
席與琛:以戴爾本身為例,我覺得更多的還是體現在生產效率的提高。我們通過工業物聯網的引入降低了對人工的依賴,能夠更好地滿足客戶的動態需求,甚至慢慢地是賺服務的錢。很多制造型企業都是這個理念,都是盡量通過后續生態和服務盈利。
NBD:物聯網作為下一個萬億級的產業,您覺得機遇點主要在哪些方面?還存在什么短板?
席與琛:很多數據的采集都是依賴于物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的普及和大數據是相輔相成的。因為有了物聯網,數據呈爆發性增長,之后又通過信息化、大數據分析的技術,把這些單純個案的數據價值挖掘出來。物聯網技術對整個IT行業的推動非常大。
短板的話,現在談物聯網的太多,對客戶來講,很難找到一個標準或者一個比較統一的認知。有點類似五年前的云計算,說的人很多,但具體落地方面,各家的分歧比較大。
NBD:那您覺得現階段,物聯網領域的投資會過熱嗎?
席與琛:這個倒未必,因為不管云計算還是大數據,這幾次潮流都是要搶先布局。前期可能都有一個過熱的過程,但這是在所難免的。對于最終用戶來講,可能還是要務實一點,可能這個技術是很先進,但是還是要看是否與自己企業現狀相吻合。
NBD:對于人工智能、云、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您如何看待它們之間的關系?
席與琛:對于制造型企業來說,畢竟主業不是搞IT,所以還是要看能不能提高企業的實際效益。對企業決策者來講,他的關注點不一定是這個技術是不是最先進,但一定要是最契合企業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