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板產業不再是酷科技的時代,隨著日系家電品牌的沒落,夏普的品牌逐漸淡出年輕人的視野。
但在3月1日,富士康收購夏普近一年后,富士康科技集團總裁郭臺銘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我們的供應鏈非常強大,希望夏普重回世界第一的寶座。”
2月27日,夏普社長戴正吳在給員工的公開信中寫道,計劃在5月中旬公布中期(2017-2019年度)營運計劃,為了重返東證主板,已經考慮開始相關申請。從業績來看,被富士康收購的夏普預計在2016年將階段性地走出虧損的泥潭。
事實上,“液晶之父”夏普的面板技術仍屬頂尖,但是在電視產業中的份額一直在下滑,根據中怡康數據,今年一月份,夏普在國內線下市場零售量占有率為6.4%,排名第七。
對于夏普不理想的成績,富士康科技集團副總裁陳正果向本報記者坦言:“夏普在中國的經營有幾個問題,第一,在品牌上的推廣有欠缺;第二,價格上不夠鮮明;第三,在內容方面還不夠專注。”
夏普反攻
五年的追求抱得夏普歸,郭臺銘決心重振夏普。從收回夏普主樓、拿回北美市場、擴大以夏普技術為基礎的面板產能,到近期和夏普成立面向醫療科學的公司,都可以看出富士康對夏普品牌的重視。
此前,圍繞著夏普的是連年虧損,資不抵債,以至于在去年8月夏普從東證主板降級到東證二板。夏普的衰落是日本家電品牌逐漸退出市場的一個縮影,業內多認為夏普的運營模式已經不能適應迅速變幻的市場,自身經營不善導致業績下滑。而衰弱的一大原因是面板波動所致,郭臺銘也提及,夏普在10代線上花了幾千萬日元,也是造成其財務危機的一大原因。
富士康入主夏普后,發布“眼球計劃”、“天虎計劃”,由戴正吳親自操刀從內部進行改革。一方面,富士康補充了夏普的資金缺口,另一方面,富士康成熟的生產制造功力降低了夏普的成本。
時隔三年,夏普迎來扭虧為盈的訊息。根據夏普的最新數據,2016財年(截至2017年3月)合并經常損益預計盈利99億日元,此前預期為虧損2億日元,而上財年虧損1924億日元。
接下來,夏普將在中國市場投注更多的精力。陳正果告訴記者:“去年雙十一起,夏普返回中國,以往夏普比國內品牌貴了1.3倍到2倍,現在通過富士康的努力,價格會更親民。我們的模式是C2C,我們把富士康擁有的關鍵零組件做成產品給終端的用戶,再把用戶的需求通過大數據收集回來,給我們開發的同事設計產品。”
產業鏈競爭
目前,彩電業主要是中國品牌和韓系品牌的較量。去年國產品牌的全球銷量已經登頂。夏普的重新闖入,使彩電行業又多了一方實力玩家。
盡管2016年夏普品牌出貨量延續下滑,但富士康依然制定了2017年1000萬臺的目標。根據群智咨詢的報告,2016年中國臺灣品牌方面在全球取得9.3%的市占率,2017年目標更為積極。
群智咨詢副總經理李亞琴表示,富士康選擇把夏普品牌的重心放在中國市場,在“天虎專案”推動下,夏普開啟互聯網模式。其途徑主要是通過天貓線上渠道,采取“硬件虧損,內容收費”模式來進行促銷。這一度在“雙11”取得不錯的成績,但從“雙12”的數據來看,其總銷售量僅有約2萬臺。在中國更為重要的線下市場,夏普也不具優勢。因此,夏普品牌寄望在中國市場達成的目標將面臨巨大不確定性。
盡管夏普的盈利狀況能否持續是個未知數,但目前面板還處于短缺狀態,對于夏普來說是利好。陳正果也告訴記者,現在電視面板特別緊缺,夏普和同行對手(三星)清完尾貨后,只用于自身品牌。當然,面板行業也有波動周期,而對于富士康在廣州新建的10.5代線顯示屏產業園,陳正果表示不會有產能過剩問題,因為除了供給電視面板外,還有其他大尺寸顯示屏消耗產能。
另一方面,彩電企業產業鏈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三星和LG均有自己的顯示屏工廠和品牌,國產品牌中,TCL擁有華星光電,自下而上布局;而京東方由上而下,從面板業務拓展到整機業務。富士康和夏普的組合,也是相互加強了品牌和面板制造。
群智咨詢認為,產業鏈一體化模式是一把雙刃劍。首先,競爭力提升需要長效努力,非短期可達成。其次,產業鏈一體化劣勢也很明顯,它造成產業鏈資源閉環運作,依賴內部市場的產業鏈將逐漸失去對外部市場變化的反應彈性,長期發展導致競爭力下降;再次,產業鏈一體化企業就如一艘大船,出海口若出現瓶頸,對整個體系損傷非常大。如:產能過剩、品牌策略調整等等,都將對自身供應鏈和正常供需造成傷害。
因此,夏普能否在盈利、產業鏈上勝出,還猶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