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新世紀的企業有什么鮮明的特征,那就是失敗來的更快。考慮一下從VHS和DVD向點播內容流服務的轉型,以及其對零售店的影響。如果不能創新或快速適應不斷變化的技術格局,行業巨頭就會陷入困境,按需經濟和消費者行為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然而,中國的企業正在開始注意到這種情況并理解IT在創新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事實上,根據惠普最近所做的調查,中國54%的企業把IT團隊看作其業務的核心并認為IT對于他們的成功至關重要。此外,中國87%的業務部門高管認為他們需要與IT部門合作以達成業務目標[1]。
同時,云計算、移動和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帶來了新的商業機會。問題是,很多IT部門無法足夠快速地抓住這些趨勢以提供差異化服務。簡而言之,他們受困于低效、緩慢且需手動維護的傳統IT系統。
改變這些需要新的方法。不僅只是把基礎架構看作服務器、存儲和網絡設備的集合,具有前瞻性思維的企業正在把基礎設施聚合成端到端的計算資源池,從邊緣到核心,從上而下的集成工作負載堆棧,并通過一套先進的經濟學和自動化運營方法支撐業務新型態。
計算模式:靈活的消費模式
曾經,技術需要的是一個固定點。服務器和軟件可以緊密配置以處理有限次數的操作,從而擠壓成本。自動化則可以高效地處理流程,而這些流程過去很少需要變動。千篇一律的方法將不再適用。
在計算時代,IT主管需要向用戶和部門提供靈活的消費模式以實現業務成果。隨著在線零售商擴大資源以處理節日期間的購物狂潮,我們已經看到公有云中的這種發展動態。假如業務部門經理也有同樣的靈活性,在關鍵截止日期之前統一分布式開發團隊會怎樣?假如業務主管可以簡單地確定目標并向任何其它服務一樣按需訂購內部IT資源來支持自己的業務會怎樣?
融資也應當變得靈活。自上而下的傳統IT可能適合某些公司。還有一些公司可能喜歡托管模式,由第三方來管理和分配資源。還有一些可能會依賴公有云?;萜湛吹皆絹碓蕉嗟钠髽I整合所有內部設備和軟件,以服務的形式提供。IT主管作為經紀人,而部門根據預算來消費服務。
我們并不認為這是有則更好,而是戰略上必須做的事。業務運轉速度太快,特別是當很多業務取決于互動系統。從移動銀行和電子商務到在線音樂商店,適應了這些系統互動的用戶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選項。計算時代的系統在設計上就考慮到了這種靈活性,打破了前一代系統的固定、脆弱的模式。這種系統有三個截然不同的特征以滿足業務需求:
1. 融合。分散的服務器不能有效地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相反,我們需要資源池,通過網絡、存儲和管理進行虛擬化和融合。這個資源池可以被很多應用所共享,作為服務進行管理和交付。
2. 可組合。在計算時代,基礎架構不是金屬,而是液體。處理能力和存儲池在網絡化結構中進行捕獲并解聚,因此可以為服務工作負載快速組合,然后在需要時回歸資源池以供其他用途。重要的是,這項工作完全在軟件中執行,因此需要新的架構來實施。
3. 為工作負載優化。傳統IT系統實施起來非常僵硬是有一定原因的。在針對具體問題時,這種嚴格實施可以把最優的資源放到最合適的地方。靈活、按需組裝的計算基礎架構帶來同樣水平的定制化性能,但無需固化底層系統。
不斷演進的企業:計算力在行動
我們可以把這種計算模式推廣到什么境地?這仍需要時間才能看清楚,但毫無疑問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過去,企業在許可證上花費數千美元,從孤立的低效的服務器中獲得更高的價值?,F在,企業正要求IT主管建立服務機構,收集寶貴的計算資源并在需要的時候及時分配。
我們已經增加了分析功能,鑒于某些部門在某天或某年的特定時期的需要,讓系統可以提前為部門增加計算能力。例如,電商需要額外的處理能力來處理銷售高峰或新品發布時的流量。在更長遠的未來,我們將有類似人類免疫系統的自主系統,主動安裝軟件補丁來抵御網絡安全漏洞,就像派遣白細胞讓傷口愈合一樣。
從這個角度來看,計算不太像一種計算模式,因為它是一種方法。這種方法靈活、服務導向,可以捕捉出現的機會并及時消弭災難。相關技術已經觸手可及,不要讓您的公司錯失機會。為計算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