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征信體系的缺失,中國P2P網貸行業在幾年的野蠻生長過程中,衍生出了一套頗具中國特色的發展路徑。截止目前,中國P2P網貸平臺數量已經超過了1500家,但直正做到點對點的P2P幾乎沒有,更要命的是,很多平臺都有意或無意地走向了間接融資的道路。這使得行業的健康發展受到很大挑戰。
大家都知道根源在征信,關鍵在風控,然而中國真正擁有構建完善征信系統能力的公司寥寥無幾。《極客網》副主編楊世超認為,行業瓶頸的大突破絕非一日之功,P2P平臺要做的就是在實踐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業務模式。
說到P2P平臺的業務模式,就不得不提到擔保。在中國,剛性兜底在大眾投資理財文化中根深蒂固,所以只有弱風險、強兌付的金融產品在中國才有生命力。從過去一兩年的產品發展軌跡中,我們就能強烈地感覺到這一點的重要性。P2P平臺更是深知這一點。所以,承諾本金或本息擔保,已成為大部分P2P平臺的選(無)擇(奈)!
前些天,貸幫網宣布1280萬逾期不進行剛性兌付,引發業界激烈討論。支持者認為,投資理財本身就是一種風險行為,投資P2P更是如此,沒有剛性兌付是行業常識,貸幫網的做法無可厚非。反對者認為,在中國剛性兜底是客觀需求,拒絕剛性兌付無異于自殺。在中國要想更好的發展P2P業務,平臺方必須直面剛性兜底問題。贏了道理,輸了人性,在中國行不通!
事實上,這兩種觀點都有道理,從現實經營角度考量,大部分P2P平臺在實際行動中會選擇后者(至少是姿態上)。目前,市場上P2P平臺所提供的擔保主要是通過以下兩種方式:
1、第三方擔保模式。即引入擔保公司為投資人擔保,一旦出現問題由擔保公司先行墊付。
2、風險準備金模式。即根據業務風險概率提取相應比例的風險準備金,以保證對投資人的利益在借款人違約時能夠不受損失。
這兩種模式看上去都很美,其實都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更多的時候只是平臺方的一種姿態,噱頭意義大于實際意義。說得直白一點:擔保,僅是P2P平臺給投資人畫的一張大餅!
先說第三方擔保
大多數時候,擔保公司根本不具備實際的擔保能力。擔保公司的注冊資金和實際保有資金都有限,就算拿銀行12倍杠桿率來做擔保,也頂多是資本金的12倍。即1億的資金只能做到12億的規模。隨著P2P平臺業務的增加,擔保機構的資本金存量也應隨之增加。所以,擔保公司的資本金籌措量,就決定了P2P平臺的業務量。
這其中就有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當擔保公司的資本金越大,可擔保的量越大,但是風險也越來越大。一個項目出現問題就可能引起崩盤。所以,擔保公司必須讓手中的資本金升值,放銀行吃利息、買國債比較安全,但收益很低,所以很多擔保公司不得不走變向放貸和投資的歧路,這樣一來自己的資本金風險也會進一步攀升。也就是說:擔保公司自己尚且自身難保,何以保障投資人?
再說說風險準備金
風險準備金一般來源于平臺對借款人收取的管理費用,在每一筆項目費用中按照一定比例計提。理論上這種方式可以覆蓋壞賬逾期所帶來的墊付。然而,在征信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很難準確算出最適合的比例。比如,當前,P2P風險準備金的主流提取比例在3%~5%之間。這種簡單粗暴的設置方法雖然不太科學,但最容易實現。
但實際的情況是,不同項目,風險不同,提取的風險準備金的比例也應有所差別。并且,隨著不良貸款的產生,風險準備金的提取比例也要上升。但究竟提高到多少才足夠支撐壞賬帶來的墊付?怕是多少都可能不夠。另外,P2P平臺資金和風險準備很難完全實現分離,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出現風險準備金被挪用,而投資人完全沒有辦法控制!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不論是第三方擔保還是風險準備金,一旦出現逾期,就不太好處理了。要是走法律訴訟更是熬人,因為執行周期非常長,遠超過普通投資人的想象。就算最后通過訴訟拿到了本金,投資人的時間成本也是很大的損失。既然擔保僅是P2P平臺給投資人畫的一張大餅,投資人在最開始的選擇時,就該更加理性。要知道真實的風控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再好的承諾都可能是空頭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