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京東公布了第三季度財報,這也是該公司在美上市后公布的第二份財報,在營收與GMV穩定攀升的背后,被投資透者與分析師最為關注的是移動電商業務,這是考量京東與騰訊合作成果的直觀體現,也是每個電商所必須面對的移動化大勢所趨。
先看數據,14Q3京東GMV達到673億元,同比增長111%;凈營收290億元,同比增長63%;凈虧損為1.6億元,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凈利為3.7億元,凈利潤率為1.3%;該季度內完成總訂單量為1.7億,同比增長119%,整份財報中最大的亮點是——通過移動端完成的訂單量約占總訂單量的29.6%,同比增長534%。
眾所周知的是,在8個月前,京東與騰訊達成合作,隨后相繼開通了包括微信、手QQ在內的多個移動購物平臺,中國第二大電商+中國第一大社交網絡,這個故事給了上市前的京東一劑強心劑,也使得京東從Q1移動端18%的訂單占比在半年后迅速攀升至30%,另外一個數據,Q3京東的季度活躍用戶增長至4610萬,在其1270萬新增用戶中,也有不少來自微信和手機QQ購物入口。不過,雖然用戶來自騰訊,但事實上微信與手Q兩個核心位置的訂單仍然尚未形成規模,在財報后的分析師會議上,京東商城CEO沈皓瑜就表示,
“目前來看京東移動端訂單大部分還是來自京東手機應用”。
從這些信息點,其實可以看出京東與騰訊合作邏輯是:1)靠微信和手Q入口廣泛觸達到三到六線城市的大量新用戶;2)獲取的新用戶認知京東品牌,一部分轉化為京東自身用戶(包括PC端與京東APP),另一部分會繼續使用騰訊入口;3)新增用戶加速了移動端訂單的快速遷移,這個數字在雙11當日甚至已經達到總訂單占比的40%。
所以,騰訊引流的最大意義是京東活躍用戶與移動訂單的攀升,盡管騰訊入口與京東APP相比仍不是主流,但誰都無法否認這兩個數億活躍用戶的產品將對京東移動持續產生較大影響,目前雙方合作尚不到一年,仍處于早期而非爆發階段,相信未來還有相當多的利好釋放空間。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就稱,“手Q和微信上的轉化率增長勢頭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明年這兩個入口的新用戶數與銷售額方面都會有很大突破。”
從分析師會議上,也透露出另一個信息,就是騰訊引流而來的用戶畫像與傳統京東用戶的幾個不同,1是訂單金額也相對較低(因為是新用戶,初期較為謹慎,大件產品的更傾向于從京東PC網站購買),2是購買的服裝類商品的比例高,這點上,也是京東一直期望擺脫原有的3C電子品類占比太高,服裝、日用等占比低的問題,劉強東甚至認為,在2015年非電子產品銷售額將超過電子產品銷售額。
在網購用戶中,京東的數據顯示了一個趨勢變化,就是消費群體既在往上延伸,也在往下延伸——六、七年前,80%以上的銷售額集中在25歲到35歲的消費者群體之間,但是截至去年下半年,其絕大部分的銷售額已經集中在20歲到45歲的消費者之間,用戶群體的變化產生了消費入口、消費習慣、消費品類的變化,這對所有電商來說都是機遇,但如果把握不了也更容易被對手甩開。
事實上,在移動端布局、渠道下沉與新品類的助推下,京東的核心業務B2C一直比較穩步的發展,而其他的幾個戰略業務的協同效應也有望在Q4和明年逐步顯現,比如雙11中京東推出了11元買房大幅刺激了京東金融(白條等業務)的品牌推廣與新增用戶;從騰訊拿來的C2C拍拍也意在重組長尾的C端用戶,試圖用保護原創等標簽與淘寶差異化運營等。
總的來說,騰訊的兩個入口為京東帶來了不少“小鮮肉”級活躍用戶,引流到京東APP的同時也拓展了服裝等品牌的上升,但這群用戶在微信與手Q上的消費能力和意愿目前還比較有限,這也是京東和騰訊在未來需要更多投入精力的地方。一般來說,Q3在電商行業是個消費淡季,在雙11,雙12,圣誕節等助推的Q4,所有電商將迎來全年最好的業績窗口期,這才也真正是一次“大考”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