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國我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不過相比三部經典的電影版,估計動畫版《The Animatrix》看的人并不多,它由9段以《黑客帝國》世界觀為基礎的動畫短片組成,各篇的角度與風格各異,制作班底也匯聚了日本、美國、韓國三地的動畫精英。
9集動畫中,我印象最深的一集叫《機器的復興》,講述了MATRIX的歷史。故事大概是說機器人不堪人類惡劣對待,終于反抗并將人類化為能源,其實這種情節設定在不少科幻片中都有體現,現在已經離機器人科幻電影爆發期已經過去了10多年,這期間,有關機器人的題材已經從起初的黑暗系到了現在的多元系,包括《超腦特工》、《機器之心》等人工智能已經成了美劇中的重要流派,最近,百度的The BIG Talk邀請了幾位機器人與人工智能專家,討論起機器人的未來。
機器人,分解開來無非兩部分,一是一套核心的軟件系統,構建起整個機器的大腦,并承擔學習的過程;二是硬件,即機器的「身體」,有人型的,章魚型,甚至模擬外星人型;我們幾乎每日接觸的互聯網,就是機器人軟件系統的核心架構。
百度技術副總裁王海峰就主要從軟件層面來介紹“機器的進化”,這其實包括了幾個方面,一是機器如何去理解語言,二是機器如何學習,三是機器如何理解人,當機器能真正意義上的理解人類的思維行動時,也才真正算得上進入了“機器人時代”。
具體來說,要想讓機器人學會像人一樣去思考,第一步就需要讓機器理解人類的語言,這點上在搜索引擎上已經應用多年,不管是百度還是谷歌等,技術上最關鍵的還是如何去理解用戶鍵入的搜索關鍵字,包括如何分詞,如何去匹配結果等等,搜索框背后的技術事實上是互聯網中最具技術門檻的領域之一。
下一步就是機器如何學習,對于知識的學習也是機器學習人類思考模式的重要環節。如同人類從不同渠道學習知識一樣,機器也可以通過對大量數據的挖掘與推理、計算,形成知識圖譜,連續不斷的學習其實是機器真正的優勢所在,這也是機器在做出判斷時所最為依仗的背后大數據的來源。
而機器的終究形態,應該就是人形機器人了,他可以理解人類的思維方式,并且利用機器的優勢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決斷,在眾多與機器人有關的科幻影視作品中,也出現不少此類機器人,比如《機器之心》,而今年初獲得奧斯卡提名的科幻影片《她》則講述了一個軟件公司推出了軟件(機器人)幫助人類解決情感問題中產品的矛盾糾葛。此類人與機器在道德倫理上產生的故事,要比多年前兩者單純的對立或是攜手意義更為深遠。
與此同時,人與機器如何相處也是一個重要的話題,這個主要有兩個觀點,一是機器仍然扮演一個輔助人類的角色,換句話說,機器是被人控制的;另一種觀點則是機器通過自身的學習進化,完成了類似于猿猴向人類的演進,最終有著比人類的更高的智慧并最終征服人類,《黑客帝國》講述的就是這么一故事,人類在電影中被機器人當作產生能源的電池,新生人類的大腦被接入在matrix的虛擬世界中,從生到死,大多數人類并不知道自己只是程序中。
在本期BIG TALK嘉賓中,MIT電腦與人工智能中心主任丹妮拉·魯斯認為:
作為創造者,我們會設置很多安全機制去保證機器人的行為受我們主觀的控制。最終每個機器都有一個按鍵,我們可以停止它的執行,如果你不喜歡它所做的事情,一按按鍵就可以了。
簡單的說,人類是可以控制機器的。王海峰的觀點的類似——“歸根到底機器人再聰明也是人造出來的,人造的過程中其實可以想到未來應該怎樣控制”。而康奈爾大學創意機器人實驗室主任胡迪·利普森則更加激進,他認為:
隨著機器的智能逐步提高,它們可以學習更多的東西,我們也不太確定它們學了什么,它們的行為會是什么樣子的,即便有一個按鍵可以去按,但就像互聯網一樣,有一些東西一旦發生是很難控制的。”
簡單的說,就是機器會失控,當機器失控后會做出什么,人類是無法控制。
無論是哪種觀點,機器與人的話題將一直討論下去,而機器的復興,無論是正面意義的幫助人類,還是悲觀色彩的征服甚至毀滅人類,短時間內(5~10年)都難以實現,但不排除這過程出現的“技術爆炸”,不過現階段,人類仍然在大幅享受互聯網所帶來的紅利當中,對于機器與人的關系,不必太過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