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開始,安防行業迎來了全新的人工智能時代,根據一年的市場情報收集以及國外論壇的討論,現將一些值得玩味的信息總結如下:
一、固定攝像頭的失寵
如果說大數據的時代到來,攝像頭作為城市重要傳感器,在及時獲取大量的視頻圖像數據有著先天的優勢,但隨著移動互聯網以及物聯網技術的發展,這種前端采集的功能已經開始逐步遷移到更多公共設施或者移動設備(手機、行車記錄儀)等身上。
Milestone Systems首席技術官Bjorn Skou Eilertsen認為:“視頻在過去兩年中創造了全球90%的數據,但是這些數據中,逐年上增的是手機、可攜帶式設備、無人機等采集的數據,因此我相信在不到五年內,超過50%的視頻管理系統中的數據來源,將不會是固定的攝像機。”
如果聯系起“速7”中的電影片段,“天眼”與我們現實的視頻監控系統的差別之一也正是在于此。深圳云天勵飛技術有限公司產品與方案部方案總監陳丹提出:“當前采集設備的覆蓋及安裝數量與電影仍然有一段距離,影片中所有帶有攝像頭的設備都可以充當采集端,這在我們現實中是有差異的,這是現在與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都沒法實現如此多的設備統一調度使用。”
那么未來隨著硬件分析能力的加速以及物聯網的發展,未來固定攝像頭的局限性必然會被打破,雖然這個時間段我們仍然無法準確的判斷,但固定攝像頭的失寵是必然的趨勢。
二、聚合、自動化能力增強
以前我們看攝像頭或者可以將其視為一個固定的傳感器,是非常常規化的的物品。但隨著網絡化的發展,全球共有14億只攝像頭正在工作,它們之間有的存在著各種相互融合、貫通的邏輯關系,而這一切便是聚合。
聚合下的系統,便要面對PB級的視頻信息,如何實現對如此龐大及復雜的數據操作,僅僅依靠人力是無法的,更加自動化的能力或者稱為智能的概念便會被提出,而人工智能更被視為引發視頻監控行業質變的關鍵所在。
通過神經網絡算法,攝像頭已經可以初步實現人的行為預測,打破了技術的枷鎖,視頻行業從事后逐步走向事前。
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副所長王志華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出:“但不管是安防還是互聯網傳遞領域,只要你是可知的應用,那你就老老實實的說你在做應用、在做圖像解析,而不要吆喝著所謂的‘人工智能’。”如果從嚴謹的科學態度去給當前的“安防+AI”定位,筆者仍為自動化能力的提升會是一個看上去沒有那么火,但卻十分吻合的字眼。
三、無所不能的巨無霸時代要結束?
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可能在這里談并不太適合,但從技術的角度而言,這確實不會發生。無論是華為還是戴爾也好,這些在ICT行業沉浸多年的“老司機”,他們更多強調的是開放以及合作,在安防業內,也有宇視及科達等在這些字眼上下足功夫。
在技術變革的階段,尤其是打破了傳統行業的壁壘,各種未知的挑戰及技術難題,將迫使企業走向合作。Milestone Systems首席技術官Bjorn Skou Eilertsen表示:“在我看來,一家公司嘗試和做所有事情的日子已經結束了。我們都需要集體前進,行業自動化以及聚合的趨勢會讓單打獨斗變成寸步難行。”
最后隨便舉個例子,當前華為安防本著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在塑造全新的生態合作,而宇視科技也正在今年提出解決方案賦能工程(UNIview Solution Enabling Engineering),他們不約而同的在做好一件事——設備及解決方案供應商,與人合作,與人分享,重塑行業價值。其他的廠商也有很多,這里不列舉了。
或許在這個追逐利益的時代,這些行為看上去很笨拙,但行業需要瘋狂的“傻子”,去感染更多的人,才能形成更包容及健康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