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之前,工信部正式印發了《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計劃中的重點內容是培育八項智能產品和四項核心基礎,而智能傳感器正排在核心基礎的第一位,處于最基礎最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國傳感器行業的發展現狀是怎樣的?其趨勢將會呈現怎樣的變化?
2018年1月上旬,物聯網世界的記者帶著疑問來到了深圳市云傳智聯技術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云傳智聯) 旗下的中物聯傳感技術研究中心,在這里記者有幸見到了中國傳感器的領軍人物——段立新先生。段立新,現為云傳智聯的董事長兼CTO,在國際知名傳感器企業有著約20年的研發經驗,在帶領團隊進行科研攻關和技術創新的工作中,段立新先生也看到了中國在傳感器領域的空白,并自主研發中國獨有的傳感技術。
“中國傳感器領軍人物”——云傳智聯董事長兼CTO 段立新
引領時代步伐 云傳智聯的自主創新之路
自2009年溫家寶總理在無錫提出“感知中國”后,物聯網技術就在中國開啟了發展的新紀元。如今,傳感器不僅是人工智能技術的基礎,更是物聯網重要的數據入口。段立新先生講到,“就物聯網產品來說,它其實是由傳感器、控制模塊、通訊模塊、平臺、大數據等技術結合起來的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云傳智聯通過對行業和市場進行理解以后發現,生命傳感器作為如此重要的一個領域,現在中國還沒有哪個單位或研究中心對此進行很系統化的研究,國內在這一領域的技術投入和市場布局都比較空白。”
目前,云傳智聯已形成了以生命傳感為主、極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線。旗下的產品主要有:睡眠監測系列傳感器、疲勞駕駛系列傳感器、止鼾枕睡姿調整系列、胎壓傳感器、雨量傳感器、腕部脈搏傳感器、壓電薄膜交通傳感器以及加速度器等,其產品的優良性能已媲美國外廠商,市場占有量也逐年攀升。
作為國產傳感器廠商中的“領頭羊”,云傳智聯的競爭優勢很是突出。憑借全球獨有的壓電薄膜應用技術、國際領先的被動式傳感技術處理方法、獨有的多通道傳感信號處理技術和傳感器封裝技術,迅速在業內打開了局面,取得的技術專利更是多達幾十項。
國產傳感器之殤!中國傳感器的尷尬現狀
在傳感器制造工藝以及技術方面,美國、日本以及德國等發達國家長期處于國際市場領先地位,三國幾乎壟斷了全球70%的市場,且隨著MEMS工藝技術的不斷成熟,此增長態勢將會越發明顯。據了解,全球傳感器研發制造商共6500多家,傳感器種類約2萬多種,我國目前擁有1萬多種。據業內人士估算,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在2016-2021年復合增長率為11%,至2021年市場規模將高達2000億美元。如此海量的市場,國產傳感器廠商的機會在哪里?
段立新先生講到,“現如今,中國80%甚至90%以上的傳感器都是來自于國外,中國一直沒有自己的傳感器。未來幾年,發達國家在傳感器領域的技術、品牌等優勢還將繼續保持,因此,全球傳感器市場分布狀況并不會得到明顯改善。”萬物互聯時代的腳步越走越近,中國作為全球物聯網的最大的市場,其傳感器綜合實力的不足勢必讓國產廠商們顯得有點尷尬。
在與記者詳細分享了行業現狀之后,段立新先生又分享了國產傳感器之所以沒能做起來的原因。首先,中國傳感器研發人才嚴重缺乏。目前國內研究傳感器的人才都集中在大中院校,而據工信部的可靠數據,這一部分的研究方案最后能落地的產品只有不到10%。 其次,中國產業環境的缺失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傳感器的工藝和制程,每一個環節都是一個難點;傳感器屬于基礎科學,是材料學和化工學的結合,最關鍵的一環是敏感元器件。然而,國產傳感器的設計技術、封裝技術、裝備技術等都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再者,產業結構不合理。國內傳感器產品往往不成系列,在測量精度、溫度特性、穩定性、響應時間、可靠性等與國外有較大差距。最后一點,國產傳感器企業能力弱,外資企業仍占據較大優勢。
物聯網傳感器四大趨勢
在每天大量的科技新聞中,讀者們總免不了被當下最熱門的前沿技術進行疲勞轟炸。如今人們都對AI比較熟悉了,也明白算法的完善離不開海量的數據。數據量越大,算法給出的結果就越精準,而機器人和目前很火的無人駕駛要實現精準這一目的,必然離不開傳感器的數據。
傳感器技術在歷經了多年的發展,就中國傳感器產業而言,目前正處于由傳統型向新型傳感器發展的關鍵階段,對此段立新先生分享了他的見解,物聯網傳感器將呈現四大趨勢,首先是從智能到智慧,再者是傳感器對于MEMS技術的應用。“在傳感器研發階段,主要是進行技術的開發,把傳感器做小沒有太多意義。當產品的量達到一定的規模,到了民用化的時候就會想到怎樣把傳感器做得小一點。鑒于物聯網的一些使用場景,MEMS傳感器將是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
第三是復式傳感器,通過把各種各樣的傳感器綜合起來,比如說溫度和壓力,為什么要解決這個問題?是因為現在普遍要求把產品越做越小。一個汽車里面有上萬的傳感器,這樣它的體積就會比較龐大,損耗的能源也會很大。把它做成一個傳感器進行一路輸出,然后信號從一個通道進來,另一個通道出去,然后再換成各式各樣的電信號。結合壓力、溫度、濕度等,各種各樣的產品結合在一起,整個傳感器的體積就會變小。最后一個趨勢就是,如何使得傳感器的功耗更低。
總結:相比其它較早布局這一領域的國家,我國傳感器在研發上至少晚了十年。國產傳感器企業幾乎還是靠模仿國外產品而維持運營,而且企業規模小,產品更是進入不了主流市場,“歷史遺留”問題也亟待解決。在中國傳感器1700多家的廠商中,約有80%是做貿易的,類似云傳智聯這樣能自主研發傳感器的企業更是鳳毛麟角,對國內傳感器廠商而言,崛起之路不可不謂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