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的應用領域相當廣闊從開發到科學測量等領域,從工業交通到家用電器以及還有機械制造、國防工業、環保氣象、土木建筑、農林水產、醫療保健、金融流通、海洋及資源開發等各個方面。目前,我國傳感器的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并逐漸形成以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沈陽和西安等中心城市為主的區域空間布局。近年來,國內傳感器市場持續快速增長,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0%。2015年以來,在智能化電子產品不斷涌現,物聯網智能終端與整機產品制造市場穩定發展的帶動下,傳感器產品國產化需求不斷增大,為國內企業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自主MEMS傳感器產品的研發及產業化成為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預測,未來5年中國傳感器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0%左右。
傳感器一路高歌猛進 未來“絆腳石”需看清
產業綜述
一、傳感器企業規模
我國已有1700多家從事傳感器的生產和研發的企業,其中從事微系統研制、生產的有50多家。同時,傳感器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社會發展及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如工業自動化、農業現代化、航天技術、軍事工程、機器人技術、資源開發、海洋探測、環境監測、安全保衛、醫療診斷、交通運輸、家用電器等。
二、三大傳感器生產基地建立
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國的傳感器技術及其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尤其是在“雙加工程”,即“加快力度,加快發展”的方針指導下,建立了中國敏感元器件與傳感器生產基地。
目前,國內有三大傳感器生產基地,分別為:安徽基地,主要是建立力、光敏規模經濟;陜西省敏感技術產業集團公司,主要是建立電壓敏、熱敏、汽車電子規模經濟為主要目標;黑龍江基地主要建立氣、濕敏規模經濟為主要目標。
三、傳感器產業地域格局
我國傳感器的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并逐漸形成以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沈陽和西安等中心城市為主的區域空間布局。
長三角區域:以上海、無錫、南京為中心。逐漸形成包括熱敏、磁敏、圖像、稱重、光電、溫度、氣敏等較為完備的傳感器生產體系及產業配套。
珠三角區域:以深圳中心城市為主。由附近中小城市的外資企業組成以熱敏、磁敏、超聲波、稱重為主的傳感器產業體系。
東北地區:以沈陽、長春、哈爾濱為主。主要生產MEMS力敏傳感器、氣敏傳感器、濕敏傳感器。
京津區域:主要以高校為主。從事新型傳感器的研發,在某些領域填補國內空白。北京已建立微米/納米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部地區:以鄭州、武漢、太原為主。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模式,在PTC/NTC熱敏電阻、感應式數字液位傳感器和氣體傳感器等產業方面發展態勢良好。
驅動因素
一是市場帶動。
隨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傳感器產業也迎來了巨大的發展契機。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推進為傳感器產業帶來巨大的市場,在智能農業、智能工業、智能交通、建筑節能、智能環保、智能電網、健康醫療、智能穿戴等領域,傳感器都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
二是技術拉動。
近年來,國內外從事傳感器技術研發的機構和投入都不斷增多,傳感器技術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隨著先進傳感器、新型傳感器、低成本、高性能傳感器的不斷研發成功,傳感器應用的成本將不斷降低,應用效果將不斷提升,從而拉動傳感器產業的持續發展。
三是政策推動。
近年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先后出臺了《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等相關政策,并在積極研究出臺支持傳感器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未來傳感器產業將會面臨更為寬松的政策環境。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傳感器產業將會迎來快速發展時期。
四是整合促進。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傳感器產業并購整合不斷增多,國外大型傳感器企業已經通過并購形成了各自的技術優勢,國內傳感器企業的并購重組、做大做強也已開始,如歌爾聲學、航天電子、東風科技等企業不斷通過并購增強競爭力。未來,國內傳感器領軍企業的形成將大大增強產業競爭力,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市場格局
受傳感器巨大前景的影響,中國的傳感器企業也在不斷增多,主要有華工科技、蘇州固锝、大立科技等。在傳感器技術的面,我國企業已基本掌握了中低端傳感器研發的技術,并逐漸在向高端領域拓展。和國外的差距為我們的增長提供了空間,也指明了的向,并且中國這幾年在電子信息技術的面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所以在巨大市場需求的刺激下,在眾多本土企業的參與下,中國傳感器企業有望取得驕人的成績。
市場需求
2014年末我國汽車保有量達到15447萬輛,千人保有量首次超過百輛,達到113輛/千人,美國千人汽車保有量達到770輛/千人,差距非常大。隨著我國具名收入水平的提升,未來我國的汽車增長空間巨大,相應的對汽車用傳感器的需求也會發生快速的增加;
消費電子方面,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幾乎成為多數人的必備,鑒于該部分產品基數比較大,未來增速會比較慢,但絕對數量的需求仌然會很大,該領域將成為傳感器市場的一支穩定的需求力量,新的電子產品的快速開發也會成為消費電子領域的新增需求力量。
并且,未來幾年智能制造市場、智能家居市場的產品都會發展的比較成熟,之后的市場擴容會進行的比較快,這也會帶動傳感器的需求。我們認為汽車電子市場、消費電子市場等將是傳感器的主要需求力量。
市場前景
近年來,傳感器正處于傳統型向新型傳感器轉型的發展階段。新型傳感器的特點是微型化、數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統化、網絡化,它不僅促進了傳統產業的改造,而且可導致建立新型工業,是21世紀新的經濟增長點。
傳感器產業作為國內外公認的具有發展前途的高技術產業,以其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滲透能力強、市場前景廣等特點為世人矚目。
2007-2014年我國傳感器行業得到較好的發展,行業工業總產值總體呈上升趨勢,在GDP中的占比維持在0.10%-0.15%之間。
在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大力加強傳感器的開發和在國民經濟中的普遍應用等一系列政策導向和支持下,在蓬勃發展的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市場的推動下,傳感器已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基礎,并在技術創新、自主研發、成果轉化和競爭能力等方面有了長足進展。一批基于MEMS(微機電系統)技術的新型傳感器正在進入市場。傳感器設計技術、材料控制技術、生產技術、可靠性技術和測試技術不斷發展成熟,量產能力逐步提高。力學量傳感器、氣體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光學傳感器、電壓敏傳感器等傳統傳感器,不僅在國內市場份額逐步增長,同時還有部分出口。
在國家大力加強傳感器的開發和應用的一系列政策引導和支持下,我國傳感器行業面臨良好的發展前景,未來成長空間可期。
政策環境
2013年為進一步增強傳感器及智能化儀器儀表產業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推動傳感器及智能化儀器儀表產業創新、持續、協調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財政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組織制定了《加快推進傳感器及智能化儀器儀表產業發展行動計劃》。
后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4個部門聯合發布10個物聯網發展專項行動計劃,其中物聯網政府扶持專項行動計劃、物聯網技術研發專項行動計劃和物聯網標準研制專項行動計劃都對傳感器的發展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要求。
產業鏈分析
從產業鏈環節來看,傳感器產業的上游產業鏈包括新材料、新工藝、新的制造設備等。傳感器材料分半導體材料、陶瓷材料、金屬材料和有機材料四大類。下游應用與工業、汽車電子產品、通信電子產品、消費電子產品、專用設備等相關聯。由此可知,傳感器產業上下游所涉及的領域范圍非常廣泛。
近年來,國內傳感器應用主要分布在機械設備制造、家用電器、科學儀器儀表、醫療衛生、通信電子以及汽車等領域。
投資風險
一、技術風險
日本和歐洲在傳感器件技術上擁有絕對優勢,國內中高端傳感器市場基本依賴進口,國內傳感器核心技術太少。
二、市場風險
物聯網未來的關鍵在于RFID、傳感器、嵌入式軟件及傳輸數據計算等領域,但國內企業都沒有在某個領域處于壟斷地位。
三、競爭風險
大企業不愿意做,小企業做不了,由于每個領域都需要量身定做的傳感器,雖然有市場需求,但市場規模并不大,導致傳感器廠家的技術投入成本太高;相反,傳感器產品技術是建立在新型敏感材料、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仿生技術、新型儲能技術和極低能耗技術上,小企業卻根本不具備這種技術能力。
四、研發風險
傳感器技術的研究需要比較長時間的投入,一款傳感器的研發,要6年-8年才能成熟,一般中國企業都承受不了這么長的周期。中國企業更難以承受失敗,而傳感器的研究失敗的風險很高。
發展問題
一是核心技術缺乏,創新能力弱。
傳感器在高精度、高敏感度分析、成分分析和特殊應用的高端方面差距巨大,中高檔傳感器產品幾乎100%從國外進口,90%芯片依賴國外,國內缺乏對新原理、新器件和新材料傳感器的研發和產業化能力。
二是關鍵技術尚未突破。
設計技術、封裝技術、裝備技術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國內尚無一套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傳感器設計軟件,國產傳感器可靠性比國外同類產品低1-2個數量級,傳感器封裝尚未形成系列、標準和統一接口。傳感器工藝裝備研發與生產被國外壟斷。
三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品種、規格、系列不全,技術指標不高。
國內傳感器產品往往形不成系列,產品在測量精度、溫度特性、響應時間、穩定性、可靠性等指標與國外也有相當大的差距。
四是企業能力弱。
我國傳感器企業95%以上屬小型企業,規模小、研發能力弱、規模效益差。從目前市場份額和市場競爭力指數來看,外資企業仍占據較大的優勢。
投資建議
一、優化傳感器市場發展環境
積極構建物聯網及傳感器發展生態環境,依托互聯網的平臺服務以及移動互聯網,積極融合產業鏈各環節,引導消費者參與,拉近產品與市場的距離。
二、政府加大相關保障設施建設
以智慧城市建設推動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系統應用落地,有效地聚集資金、人力以及社會各類資源發揮產業帶動效應;
以重點領域為突破口,瞄準市場需求廣、領域帶動效果明顯的慣性傳感器、環境傳感器等產品進行重點投入,鼓勵企業并購重組,加快進軍高端傳感器市場;
加快建立并落實信息安全保障體制,加強信息保護技術研發,建立安全風險等級評估體系。
三、進一步完善傳感器商業模式
推廣成熟應用模式,建立商業模式創新體系,營造商業模式交流環境,拓展物聯網增值服務,培育新興商業模式。
四、開發和研究新型傳感器
MEMS傳感器是采用微電子和微機械加工技術制造出來的新型傳感器。與傳統的傳感器相比,它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功耗低、可靠性高、適于批量化生產、易于集成和實現智能化的特點。同時,在微米量級的特征尺寸,使得它可以完成某些傳統機械傳感器所不能實現的功能。
五、提高傳感器技術水平
1、發展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傳感器技術
傳感器將向著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技術水平方向發展。關鍵技術包括新材料新功能傳感器、單芯片集成傳感器和微處理系統的MEMS芯片、支持微處理器信息處理和存儲的智能化傳感器、適應各類特殊環境的高精度傳感器等技術。
2、不斷優化各環節的關鍵傳感網技術
傳感網技術關鍵是要突破傳感器節點SoC芯片技術、組網通信和協同處理技術、低功耗低成本嵌入式微處理器和微操作系統技術、傳感網網關技術、傳感器網絡中間件技術、傳感網與移動通信網融合技術等,開發能適應極端環境的傳感器節點設備等。
總結
傳感器作為整個物聯網的末端,潛在需求量最大。國內傳感器行業對進口的巨大依賴已成為我國發展物聯網的瓶頸,只有國內企業實現傳感器的國產化才能提升整個產業的整體實力,才能實現加快物聯網產業的飛速發展。我國物聯網及傳感器產業規模持續擴大,2015年,我國物聯網整體市場規模約達到7500億元,同時傳感器市場規模達到約1200億元。傳感器行業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網絡傳感器、生物傳感器、納米傳感器等更尖端的傳感器已進入國內市場,進入我們的生活。當前技術水平下的傳感器系統正向著微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和網絡化的方向發展。今后,隨著CAD技術、MEMS技術、信息理論及數據分析算法的繼續向前發展,未來的傳感器系統必將變得更加微型化、綜合化、多功能化、智能化和系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