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正式印發了《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計劃中的重點內容是培育八項智能產品和四項核心基礎,而智能傳感器正排在核心基礎的第一位,處于最基礎最重要的地位。
近年來,產品/技術的突破性進展,應用場景的持續深入,行業標準的陸續出臺,上下游市場需求的不斷提升,都推動著傳感器產業日益走向成熟。如今,“沒有傳感器就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已然成為全世界公認的觀點。
感知是物聯網的先行技術,要確保物聯網的穩定運行,離不開眾多感知技術的加持,其中最為關鍵的技術之一便是傳感器。
作為物聯網的“觸手”,傳感器對于當今信息時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傳感器更是滲透進了工業生產、環境保護、生物工程、醫療檢測等多行業多領域之中,并日益趨向智能化、微型化、數字化。
多國新品/技術相繼浮出水面
如今,“沒有傳感器就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已然成為全世界公認的觀點,各國將傳感器提到了較高的位置,在發展傳感器產業方面任誰也不想落后于人。
不日前,中國科學院成功研制出首個基于黑磷的光纖化學傳感器,實現對重金屬離子的超靈敏檢測。據悉,這是該研究團隊首次將黑鱗和傾斜光纖光柵相結合,新型的超靈敏化學傳感器由此誕生。
無獨有偶,在中科院研究成果公之于眾的同時,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也有了新收獲。消息稱,此次開發出的是一種光電二極管期間,可以感知從紫外線到近紅外線光,今后有望廣泛應用于新一代圖像傳感器元件。
此外,像牛津大學也研發出新型智能MOF光子傳感器;德國則研制出一種量子傳感器,可以用于微磁場中;曼徹斯特大學更是開發出嵌入到RFID中的石墨烯傳感器,被寄予徹底改變物聯網的眾望。
自動駕駛與指紋識別成主要陣地
隨著傳感器產品與技術的深入發展與不斷突破,傳感器應用市場持續深化。其中,指紋識別與自動駕駛領域一直被業界看好,而機器人以及醫療行業或許將成為未來傳感器發展的新興沃土。
具體來看,在自動駕駛領域,由于汽車車體本身空間有限,普通的傳感器顯然難以滿足時代提出的新需求,這時候智能傳感器的優勢便凸顯出來。相較于傳統傳感器,智能傳感器不僅可實現精準的數據采集,而且能將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另外,其自動化能力以及多樣化功能也為智能傳感器加分不少。
例如谷歌汽車,除了激光掃描儀用到傳感器之外,攝像頭、雷達、慣性等部件/系統也都使用了傳感器技術。目前,比較常見的用于自動駕駛汽車上的傳感器有激光雷達、圖像傳感器、毫米波雷達等。
自動駕駛只是傳感器應用場景之一,另一大被看好的應用市場便是指紋識別。近兩年,智能手機的發展速度十分迅猛,而搭載指紋識別已經成為眾品牌智能手機的必備功能。有關數據顯示,2016年指紋傳感器直逼7億個,復合年均增長率超133%。隨著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智能門鎖等搭載指紋識別的智能化產品的持續發展,指紋傳感器市場將迎來更光明的發展前景。
多項行業標準將于2018年落地
規范市場秩序是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傳感器市場也不例外。在現有人才、市場、技術等基礎資源之上,要想加快傳感器發展進程,利好政策的出臺以及行業標準的制定必不可少。
在過去幾年中,有關傳感器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不勝枚舉。比如2011年中國電子元件協會發布的《中國電子元件“十二五”規劃》;在2012年工信部頒布的《物聯網“十二五”規劃》中也重點提到了發展微型和智能傳感器、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相關工作。
2015年,“中國制造2025”戰略也再次提及,為傳感器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后在2016年7月,《“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出臺,強調新型傳感器的研發創新。
轉眼進入2018年,系列行業標準的實施將繼續為傳感器行業“保駕護航”。于2017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了203項國家標準和10項國家標準外文版。據悉,這些新標準將于2018年實施,其中涉及多項儀器儀表標準,包括智能傳感器、智能記錄儀表、智能流量儀表等。
隨著多項新國家標準的落地,傳感器產業將迎來一個新的成長時代,除了智能化、數字化等發展趨勢外,標準化或許將成為傳感器發展的標簽之一。
產品/技術的突破性進展,應用場景的持續深入,行業標準的陸續出臺,上下游市場需求的不斷提升,都推動著傳感器產業日益走向成熟,這或許就是智能傳感器被稱為21世界極具影響力的高新技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