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老油田煥發新生機,讓最差的資源品位也能發揮作用,是吉林油田必須解決的一道難題。
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物聯網技術讓吉林油田茅塞頓開,眼睛向內,大力發展具有自己獨立知識產權的特色技術,打造數字油田。
路徑找到了,吉林油田終將實現華麗逆襲。
求變
自主研發物聯網技術
“物聯網技術能及時準確地把大數據展現在一個平臺上,集成油水井監控系統、視頻監控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分類分析,指導生產,讓海量數據(603138)會‘說話’能‘指揮’。”吉林油田通信公司副經理滕奇剛說。
傳統的管理方式之于物聯網的數字化管理模式,如同油燈對電燈、馬車比汽車。
物聯網技術雖好,但造價卻不低。吉林油田明確要求,不要盲目的拿來主義,要發展自己的技術,以自主研發簡單適用低成本的物聯網數字技術為突破口,選取已經瀕臨衰亡的大老爺府油田進行整裝試驗。
從2010年開始,負責該項技術研發的通信公司技術研發團隊就鉚足了勁兒,一定要研究出接地氣的好產品。
研發新產品,從解決瓶頸問題開始。
“由于硬件是第三方提供的,在維護、維修方面,難題多,費用高,應用中有許多功能是我們不需要的,我們需要的功能又沒有。”通信公司工程項目部軟件組組長蔡曉冬說。受控于第三方的諸多困境讓他們產生了自己動手研發硬件和配套軟件的想法。
2010年7月,蔡曉冬帶著他的小組開始自行設計硬件集成構架,自行開發應用軟件,經過短短3個月的努力,就成功建成了1個監控中心和1個生產管理中心,成功實現了對新木油田數字化試驗項目中的采油十隊52口油井的適時監測和數字化分析管理,填補了吉林油田數字化建設空白。
2014年,通信公司抽調大中專畢業生和技術人員組建研發中心,蔡曉冬帶領的研發團隊由3人增加至6人。周六、周日、五一、十一他們都在加班加點跑現場、寫程序,從立項研討、代碼編寫、模型設計、到實驗測試,他們反復研究軟件開發技術。
在現場調研中,他們發現:采油工受油井啟停影響,往往發現問題并不及時,只能通過多次巡井來檢查問題井,且每天巡井處理問題耗時耗力、效率低下。針對這一問題,他們開始反復研究和實驗,白天晚上連續窩在屋里吃餅干、泡方便面……辦公室餅干盒到處都是,可這竟成了研發的“好幫手”,他們順勢用餅干盒設計“抽油機運動測試儀”的外殼,經過反復實驗,終于在2015年6月,完成了“抽油機運動測試儀”第一代產品的研發,并在新立采油三隊4口抽油機上進行了安裝測試。自此,遠程“巡井”的研發團隊受到了油田內外的廣泛關注。
自己動手研發的軟件和硬件,安裝簡單、低成本、易維護、還可以根據各采單位的需求進行定制研發,此產品經過-40攝氏度低溫冷凍測試,夏天3個月高溫、雨天現場測試,數據傳輸準,實現了在辦公室內即可遙控油井的啟停,并得到所需數據的工作目標。
通過不停地努力,不懈地研發,抽油機智能控制器、停井報警儀、井場電子眼、電參采集器油井“四件套”等簡單適用低成本的物聯網產品相繼應運而生。
因為物聯網技術的全面鋪開,僅用一年時間,大老爺府油田這個岌岌可危的“拖油瓶”不但起死回生,還成為盈利區塊、改革樣板。從虧損1.26億元到盈虧平衡,完美蛻變。
創新
物聯網引發多重變革
“站內無人值守,出了事怎么辦?”“人減了,員工的勞動強度會不會比以前還要大?”“給物聯網投資,真的能多采出一噸油嗎?”……物聯網技術在吉林油田開始應用,疑問也接踵而至。
物聯網技術的到來,能夠徹底改變吉林油田目前的管理模式,把以前的“一個蘿卜一個坑”變成“一個蘿卜多個坑”。
管理是改革的主戰場,是發展的關鍵點。要實現低成本戰略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在管理創新上下功夫。數字化,不再是冰冷的開關、鼠標和鍵盤,而是一線工人證明、發現、解放自己的一次機遇,更是一場重新定義石油工人價值的革命。在吉林油田,自主研發的物聯網技術做到了這一點。
為實現“全油田數字化,所有系統都在最優參數下運行”的工作要求,從2017年3月27日開始,一線施工項目部開赴大老爺府油田。
在大老爺府油田安裝主戰場,產品組裝會戰開始了。那幾天,天天井場都是6、7級的風沙,井場上,大風肆虐呼嘯,漫天沙土瞬間立起一道沙墻,完成最后一道工序的施工人員回到駐地,換下讓雨澆透的衣褲,他們還要擦去臉上厚厚的一層漆一般的沙土。
通信人自己動手研制的物聯網新型產品,是從未嘗試過的開拓和創新,產品的現場安裝同樣是從未嘗試過的摸索和創新。通信公司物聯網施工項目部在施工初期邊安裝邊摸索,在不斷攻克解決技術難題之中,與研發人員共同研究現場安裝工藝改進,使安裝速度得到明顯提高,大老爺府油田物聯網安裝于2017年6月30日竣工完成。
大老爺府采區的老員工張偉東坐在井組辦公室里興奮地對記者說:“從沒想過會有這么一天,不用一遍遍巡檢油井,聽監控室指令,就能精準維修維護。以后再也不用大冷天還得跑出去巡井了。”
采油工可以從量油、巡井、填報表這“老三樣”的重復工作中解脫出來;輸油工不必擔心“前腳剛檢查完后腳就出事”的情況發生;駐站員工可以結束“形單影只伴油井”的寂寞生活。
2018年新年伊始,吉林油田公司決定,通信公司自主研發的物聯網產品開始在油田全面推廣應用,讓整個吉林油田共同步入質的飛躍。目前,通信公司已形成了初具雛形的研發設計、樣機試制、用戶試用、組裝生產、質量檢測、推廣應用、標準制定、成果保護的系列產品開發流程,同時獲得2項國家專利、4項國家級軟件著作權,初步形成了以市場需求為主導、以產品集成創新為支撐的物聯網產品研發體系。
物聯網帶來的數字化管理模式,改變了勞動組織架構和生存組織方式。原來的管理層級是油田公司—采油廠—隊—班組,實現智能化管理之后,通過監控中心直接指揮一線作業人員,雖然傳統的層級結構仍然存在,但減少了一些管理層級,實現了扁平化管理。
前景
建立智能化科技油田
目前亞洲陸上最大的采油平臺,新立采油廠大井叢有48口油水井,占地2000平方米。像這樣的大井叢,新木采油廠有3個。他們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其中,通過控制室的電腦就能夠監控采油機的各項運行指標。
一號大平臺班組班長潘顏濤說:“3個平臺共107口油水井,只用8個人看守就夠了,原來至少得30人。以前48口井巡察一遍要三四個小時,現在幾分鐘就能完事。”
在新立采油廠多個大平臺油井上,每臺抽油機上都安裝了停井報警儀,井組早已實現了無紙化辦公。物聯網不光是救活老區的“解藥”,更是發展新區的“秘鑰”。
干部員工的時間由原來的“不夠用”,到安裝了物聯網后的“可支配”,更多員工的雙手與頭腦得到了解放,基層創新潛力被大大激發,能夠創造價值的領域更加寬廣,勢必帶動基層員工隊伍走進“專家型”“雜家型”。
吉林油田科技信息處處長張嵇南說:“依靠數字化解放一個采區不是目的,要確保其科學化,進而可復制,讓整個油田的生產模式發生質的飛躍才是根本。”
企業要強,必須有強大的科技作支撐。而科技的發展,必須立足于自主創新。吉林油田自主研發應用的物聯網技術,不但使企業管理走向了現代化,還為員工集結智慧、深入挖潛打出了樣本。有了物聯網,吉林油田的生產模式由單打獨斗變為多工種聯合作戰。
用智慧點亮世界,做萬物互聯新時代的領跑者。吉林油田必將在物聯網的助力下譜寫出更加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