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幾年“云”風潮的消褪,除了BAT三巨頭外,開始時風頭一時無兩的“盛大云”如今已經在茍延殘喘,“京東云”、“美團云”多半只有自家在用,華為、小米的云服務也更像是小打小鬧,充分說明了,豬其實是不會飛的。
目前能夠走出路子、打出名氣的,除了UCloud、青云這樣專攻云計算服務的公司,就只剩下阿里和騰訊了。不過后二者之間還是有區別的——截至2017年,阿里云在國內的云計算服務商排名第一,市占率40%,騰訊云排名第二,市占率3%。最新的《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也清楚地展現了二者的差距——阿里云以390億美元的估值排名第5,騰訊云稍稍落后,以33億美元的估值排第26。
此外,從全球有名的咨詢公司Forrester早幾年的一張圖片也可以看出,阿里云可以排到全球前三,能和行業大佬亞馬遜AWS、微軟比肩。
單單從時間線的頭尾來看,阿里云似乎是順風順水,但實際過程遠沒有這么順利。在開始的幾年內,由于沒有技術、沒有具體的方向,無論內部還是外部的人其實都不看好這個部門。馬云親自挑選的阿里云老大王堅,在外界只有兩個標簽:“不懂技術”和“學心理學的”,還被當成忽悠了馬云的騙子。而云計算本身也是沒人走過的路,所以所有的坑都要自己來填。不過在各方的堅持和努力下,阿里云最終還是做強、做大了。
這幾年中,阿里云成績斐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為淘寶“雙11”和12306網站春運搶票活動提供支持。在這些時候,網站需要面對幾十倍于平常數量的流量涌入。如果按照流量峰值采購硬件設備,那么多數設備平時會空置;而大規模服務器部署調試,至少需要一兩月,等到春運來臨再部署是不可能的。阿里云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從十一黃金周到春運的過程里,12306在云上做了兩次大型擴容,每次擴容在幾分鐘內就完成。業務高峰結束后,又迅速釋放掉不必要的資源,降低了成本。可以說,這件事完全展現了云計算的精髓和阿里云的技術實力。
當然,精髓不等于方向,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也不符合阿里云的方向。在3月28日的云棲峰會上,阿里云總裁胡曉明宣布,阿里將全面進軍物聯網領域。物聯網并不是新鮮事物,小米、華為等手機品牌早就依靠自己在移動端的優勢對智能家居等領域布局,相對而言,阿里云現在入場已經顯得有些晚了。不過阿里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那就是依靠在云服務領域多年的耕耘,獲得了遠超競爭對手的技術能力和運營水平。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IDC預測,到2020年將擁有500億以上的終端與設備聯網,可見物聯網的發展空間非常龐大。阿里云的目標是,通過物聯網平臺,在未來5年內連接 100 億的設備。阿里會將人工智能AI、物聯網以及云運算結合,建立萬物互聯網絡,全面覆蓋生活、制造、城市和汽車四大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