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地看互聯網與物聯網
互聯網始于1969年的美國,初衷是用于軍事連接,因其普適性很快就被用于學校、科研機構,共享大型主機的資源。隨著計算機產業的發展,互聯網開始進入商用,其通信、檢索、客戶服務等巨大潛力被挖掘出來,規模日益壯大。現在看,在統一的TCP/IP協議下,基于計算機連接的網絡,可以稱之為互聯網1.0。
在1.0時代,互聯網的主要節點是計算機,隨著萬維網超文本協議的誕生,以及圖文并茂的友好界面、便捷高效的檢索功能的推陳出新,上網人數越來越多,特別是通信技術的加盟,使互聯網插上翅膀,飛進移動時代。此時的互聯網已經不再以連接計算機為主,而是以人為服務對象,服務方式就是交互。這是一次重大的變革,連接+交互,意味著互聯網進入2.0時代。
在2.0時代,互聯網的主要節點是人。人不但有運動,還有思想,這使整個互聯網散發著人的味道。有了思想的互聯網開始不安分地顛覆周邊的一切,地球剎那間扁平了,一個聲音可以面對整個世界,共享的不僅僅是計算機的資源,還有一切所見的,包括知識。互聯網釋放出巨大紅利,催生了新巨頭如BATJ(分別為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一夜間搶占了經濟的風口。
有趣的是,互聯網不僅創造了信息消費的神話,比如雙十一單日交易過千億,還毫不留情地揭開了傳統經濟的積弊,產能過剩、庫存積壓、杠桿居高、成本高企、短板殘缺一目了然,并一次性地擺在大眾、企業、政府面前。責怪無濟于事,迎頭改革才有出路。簡政放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速推進,互聯網功不可沒。但是,互聯網也有自身的弱點,比如揮之不去的信息詐騙,實質上還是信息對稱、及時、信用、共享不足,這意味著互聯網還須開啟新的征程。
物聯網正是在互聯網的演進中悄然成長的。1999年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利用射頻識別(RFID)技術實現了物與物的通信,提出萬物皆可通過網絡互聯的理念。隨著通信、傳感、計算技術的成熟,物物相連方式更加多樣化。人們不僅可以通過RFID裝置,還可以通過二維碼識讀設備、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和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協議進行物與物的信息交換和通信,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感知+連接+交互的物聯網超越于人聯網,它賦予物理世界以生命,是一次革命性的質變,其獨立性不容置疑。
從人與人到,這兩個階段有不小的跨越,即從單一的以人為主線的維度,到多元的以物為主線的維度;從相對平靜的信息交互,到實時動態的信息交互;從相對有限的交互,到無限多樣的交互;從主觀偏好的交互,到客觀可信的交互,這其中不僅有技術差異,還有理念差異。互聯網是相互連接的網絡結構,只不過這個網絡結構已經發展到物聯網這個時點上,使信息多樣化、多維化、實時化,而不再平面化,不再局限于人類,結果更持續、更精準、更講效率。這個階段的互聯網才是可靠、可信、可用的,這也是互聯網版本式演進的目標。
換言之,當下以物聯網為特征的網絡形態就是互聯網的3.0時代。對于物聯網來講,應當接過互聯網的接力棒而不是自立門戶。既要大談物聯網,又把物聯網作為互聯網的航標,并道而行。
物聯網引爆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本質在于數字化,是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的高級經濟階段。互聯網1.0時代,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產品制造業飛速發展;進入互聯網2.0時代,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信息服務業飛速發展;到了互聯網3.0時代,以物聯網為代表的產業數字經濟將飛速發展,可以看出互聯網的紅利在逐步下沉。物聯網縱橫交錯的網絡形態,不僅實現了橫向數字扁平化,還實現了垂直數字扁平化,甚至于混合態的扁平化,驅動數字經濟向乘數式發展。
物聯網生成巨型產業。物聯網產業鏈至少有:創建大腦的芯片提供商,塑造五官的傳感器供應商,實現功能定位的無線模組廠商,掌控神經通路的網絡運營商,負責肌體活動的平臺服務商,打造心肌能力的系統及軟件開發商,以及提供抓手的智能硬件廠商,實施作業的系統集成及應用服務提供商。隨著傳感器的微型化、智能化、集成化,NB/5G推動下的大規模連接,以及邊緣計算支撐下的實時交互,物聯網必將井噴。機構預測,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達到2.3萬億美元,多態疊加下,2030年或可以達到14萬億美元。
物聯網催生新型IT產業。在物聯網推動下,軟件開始硬化,硬件開始軟化。軟件服務業的對象不只是人,而更多是物,比如適用于智能制造場景的工業軟件。電子產品不再是孤兒,而是可交互的智能產品。系統集成也不會停留在計算機里,而是擴展到人+物+機器的生態系統。同時,物聯網產生的實時、可靠、多維、可信、海量的數據,促使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VR/AR等新興產業快速成長。相反,沒有物聯網的深入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必然泡沫化。
物聯網改造傳統產業。物聯網促進傳統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未來幾乎所有的產業、產品、生產、營銷都將轉向智能化。產品的更新迭代商機無限,比如遠傳式智能水表替代手抄式傳統水表,僅在中國就可以形成萬億級產業。智能工廠使粗放型生產向集約型、綠色型轉變。智能化還將重構產業格局,催生共享經濟,產生介于農業與信息服務業、工業與信息服務業之間的新經濟層。
物聯網創造智慧社會。連接產生智慧,深度的社會信息連接就能產生智慧社會。物聯網不僅通過感知穿戴設備加強了人與人的連接,而且還可以通過人與物、物與物、機器與機器的萬物聯接,形成智慧城市、智慧社區、數字家庭、智慧養老、信息消費等新社會生態。物聯網+社會服務提升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水平,比如智慧路燈、智慧停車等提供更優質的公共產品,智慧政務實現辦事一趟不用跑,使百姓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發展物聯網的必要準備
觀念更新。充分認識信息化的階段性特征,以及當前所處的時點。信息化根本上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認識問題。信息化急不得慢不得。早了,時機不成熟,世紀之初的互聯網泡沫就是一個教訓。晚了,只能跟隨,我國每年要進口2500億美元芯片的被動局面,就是一個例證。當下,物聯網連接、傳感、交互的瓶頸問題基本解決,應用正當其時,要堅持以應用促創新、以應用促發展的理念。同時也要看到,理想的物聯網是與物理世界相一致的網絡結構,要學會用生態思維,解決發展難題。
政策引導。物聯網的核心是應用創新,不僅要支持物聯網技術創新、標準創新、產品創新,以及商業模式創新、生態創新、集成創新,還要支持物聯網應用推廣,包括設立示范區、示范項目,通過優化招投標政策,大力鼓勵應用智能產品,充分釋放應用市場,以政府投資激發市場投資。要支持融合發展,物聯網不是單一的產業鏈,而是一個生態系統,不僅要鼓勵物聯網技術系統對接,還要鼓勵物聯網企業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接,以及鼓勵傳統行業、第三方服務機構與物聯網企業對接。
基礎夯實。加快建設泛在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物聯網時代所面臨的百億級設備連接、毫秒級響應速度以及更低成本,這一切挑戰都需要網絡架構的支撐。要推動建設支持海量物聯網應用的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提升互聯網接入能力,統籌4G/5G、WLAN移動寬帶網絡協調發展,擴大無線網絡的覆蓋范圍和覆蓋深度。加快窄帶物聯網NB-IOT、Lora、e-MTC基礎網絡建設,支持可穿戴設備的蜂窩網接入。推動公用設施、電網、水網、交通運輸網等智能化改造,加強城鄉通信、市政、治安等桿塔、管道設施的共享,提高網絡流量疏通能力。
協同創新。以創新適應物聯網最廣泛的生態性。重視平臺融合創新,比如建設產學研結合的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平臺、知識成果轉化平臺、產品測試平臺、產業交流對接平臺等。著力突破物聯網操作系統、芯片、傳感器以及組網、邊緣計算、深度學習、大數據管理等關鍵共性技術。重視標準協同創新,當前物聯網正從碎片化、孤島化應用向跨界融合、集成創新轉變,在鼓勵企業聯合研制標準的同時,更要促進企業標準、行業標準、地區標準乃至國際標準市場化、通用化。物聯網安全刻不容緩,要重視安全能力創新,善用綜合防護技術,比如采用實時的網絡監視與預警技術、區塊鏈技術,阻止非授權實體的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