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子公司展示的用于汽車制造的X射線顯示技術。它可以優化產品設計,減少樣車數量,減少車輛的研發成本和時間。寶馬、奔馳等汽車廠商已經開始應用這套系統開發新車。汽車工程師利用虛擬現實方法,可以隨時掌握汽車部件和整車在設計、研發和制造過程中的真實形狀。
▲德國軟件公司SAP在工博會上展示的“工業4.0”智能制造項目,通過SAP提供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將信息管理系統、流水線、機器人、設備、產品、監控等所有生產相關流程互聯整合成一個完整的智能生產網絡,來滿足多批次、小批量、個性化智能生產。圖中顯示屏就是SAP的數字化操控平臺,所用的機器人是史陶比爾公司生產的高速專業分揀機器人。
▲德國IBG公司展出的汽車自動化安裝機器人項目。這個創新的電動車輛開發和關聯的“iProcell”技術,曾入圍2015年德國經濟創新獎。“iProcell”技術稱為智能車輛總裝細胞技術,利用汽車自動化安裝機器人,通過3D攝像機測量車輛部件安裝位置,然后將數據傳送給機器人,進行眾多部件的精確安裝,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和工藝精度。
▲ABB公司展示的“物聯網、服務和人”(IoTSP)集成概念。ABB通過這一新的數字化模式生產電機,能節約70%的生產時間,降低10%的能耗,大大提高生產效率。IoTSP模式尤其適用于中小企業。圖中右邊的機器人YuMi號稱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協作雙臂機器人,專門適用于精密制造,處理一些僅為幾百克重的零件,如手表的精密部件和手機、平板電腦及臺式電腦零件等。
▲瑞士汽車制造商Rinspeed公司研發的“Etos”概念車。其中應用了總部位于德國的家族企業浩亭技術集團(HARTING Technology Group)研發的智能微型計算模塊MICA,應用這項技術可對車輛排放和狀態進行監控。Rinspeed的“Etos”概念車也因這項技術在今年的日內瓦汽車展上大放異彩。浩亭技術集團為此入選本屆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工業技術創新獎(HERMES AWARD)。
▲德國博世公司開發的巴克斯特智能機器人。它不需傳統的程序編入,也不需要隔離罩和特殊保護,在觸碰到人體或遇到障礙物時會自動停止工作,具有自我適應環境變化的功能,適合緊湊和移動空間作業。巴克斯特智能機器人動作非常精確,可以通過無線網絡連接直接和人一起工作,輕松地集成到自動化生產線上。圖中的這臺巴克斯特智能機器人在替代人操作咖啡機,給觀眾遞送咖啡。
▲德國庫卡公司展出的七軸聯動機器人。它具有非常靈活柔性的手臂,每個運動關節有六個傳感器,可以在非常狹小的空間內做高難度動作,適合精密制造領域,尤其是航空航天的零部件安裝。庫卡提出“為工業4.0而預備”的設計思路,最新的庫卡機器人有多種外部通信端口和一個開放的、模塊化的編程環境,可以實現和外部系統連接以及機械控制系統操作上的便捷。
▲在本屆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美國微軟公司和英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宣布合作,微軟將為羅·羅提供Azure物聯網套件和柯塔娜智能套件,并集成到其整體服務解決方案,以擴展其數字功能,實現航空發動機智能化。微軟提供的套件可收集航空發動機的安全運行數據、空中交通管制信息、航空線路和燃料使用數據,從而可以監測操作異常和進行智能反饋。
▲德國庫卡公司展示的“咖啡4.0”項目。它形象地描述介紹了物聯網世界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的關系。客戶只要用手機掃描杯子底下QR密碼,輸入想要的咖啡類型,數據就能無線傳輸到系統云計算平臺,信息自動處理后傳輸給機器人和咖啡機,機器人將杯子送到咖啡機并自動注入所選擇的咖啡,然后送到客戶手中。所有的操作由機器自動完成,不需要人動手。這是一個典型的“工業4.0”時代量身定制的生產和服務模式,該模式可以應用在消費服務領域,也可以應用在產品制造和車輛交通領域。
本報駐德國記者 顧 鋼 2016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日前隆重開幕,共有來自75個國家和地區的5200多家展商參展。本屆展會的主題為“融合的工業——發現解決方案”,重點聚焦工廠與能源系統數字化解決方案,展示了百余項“工業4.0”的實際應用。
美國首次作為主賓國參加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美國總統奧巴馬與德國總理默克爾親臨展覽會現場參觀。來自中國的參展企業約650家,僅次于東道主德國。奧巴馬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美國將繼續發揮創新精神,希望加強與德國及歐盟的合作,并促成簽訂“跨大西洋自由貿易協議”。默克爾在開幕式上講話表示,制造業是德國經濟的引擎,德國樂于競爭并在競爭中取勝。
本屆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吸引參觀者眼球的,依然是各種工業機器人和智能機器人應用。以德國庫卡、日本發那科等為代表的國際機器人龍頭企業開發的各種智能機器人系統,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無線通訊等信息化通訊平臺,已能實現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的實時互動,并具有自我適應環境的能力,可以進行復雜的操作,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化生產和智能工廠。
中國目前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需求市場,中國政府正在推動“中國制造2025”戰略與德國“工業4.0”戰略對接,并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廣東順德一批機器人企業首次在漢諾威工博會上登臺亮相,民營資本也開始進入機器人產業。但總的來說,中國機器人產業與德國、日本相比還相差甚遠,非常期待中國在機器人產業誕生另一個“華為”。
雖然中國機器人產業呈井噴式增長,但大多是近幾年成立的新企,缺乏自主創新技術,良莠不齊,同類同質現象嚴重。全國已經建有30多個機器人產業園區,但不少機器人產業園尚屬于無足夠技術人員、無產品和市場需求、借政策圈地、低水平重復建設項目。德國庫卡公司和博世公司專家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均表示,中國機器人企業需要沉下心來加強研發,不能熱衷于炒作概念和照搬照抄國外技術,政府應更多地鼓勵創新和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
專家介紹,德國機器人企業各有各的特色,在人機交互、共同操作、安全機制、軟件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特別是以數據驅動為特色的智能技術應用等方面,投入大量研發力量,逐步向以云機器人為代表的軟件機器人發展,并不斷提出新的機器人理念。而中國除了少數企業外,大多數還處于無技術創新、國外技術拿來即用的“跟風”狀態。中國機器人企業在核心技術、核心部件、感知系統、關鍵應用工藝上都很欠缺。
機器人產業是德國政府著力推動的“工業4.0”戰略所涉及的重點領域,德國已把更多的投入放在智能設備、智能交通、智能工廠的開發。因為德國人深知,制造業是所有工業的基礎和核心,沒有先進制造業,就沒有先進設備,就談不上有先進的生產和產品。制造業是德國經濟的靈魂,從本屆展會上不難發現,德國智能機器人和“工業4.0”理念已經廣泛滲入到機械、汽車、能源、化工等各個領域,德國工業正在醞釀著從量變到質變的新飛躍。
采訪中,德國專家認為,“工業4.0”并非是解決中國產業結構升級和產能過剩的唯一法寶。德國“工業4.0”也只是剛剛開始,雖然有西門子、庫卡這樣的少數大型企業已經跟上了“工業4.0”的步伐,但大多數德國中小企業離此目標還相當遠。在推動“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戰略對接中,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一哄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