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聯網的概念被炒作了多年之后,今年,這個試圖將“信息傳感設備、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種種裝置與互聯網結合起來” 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被渲染到了極致。
4月9日,在IDF15(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2015)上,英特爾物聯網核心團隊展示了近30款產品和解決方案,以完善生態系統和物聯網布局。該公司希望將其芯片被應用在為物聯網設備、智能手機、交通工具、超級計算等領域提供連接的產品中。
倒退10天,3月31日,IBM宣布4年內投資30億美元打造物聯網部門,意在“為各行業利用物聯網數據打造基于云計算的開放平臺”,同時,“通過2,000多名訓練有素的IBM顧問、研發人員推出新的IBM物聯網云服務”。
毫無疑問,物聯網正被IBM、英特爾等科技巨頭定義為未來的戰略重點,巨頭們的產品邏輯和設計理念都將因此改變。與此同時,新設備的涌現正引發一場物聯網的“淘金熱”, 如Apple Watch、谷歌眼鏡(Google Glass) 等可穿戴設備正在開啟的“應用軟件新階段”——各種智能產品自身互相連接,則可以提供更便捷的互聯互通。
物聯網已經開始自己的時代了嗎?面對2000年就開始陸續出現的概念,很難給出肯定的答案。然而,如果將觀察的坐標軸拉長,我們可能會發現物聯網正在臨近爆發的拐點。
物聯網在離散的垂直領域的應用已經開始,天氣數據服務商Weather Co的一個部門將把天氣數據服務轉移到IBM云計算平臺,幫助客戶使用這些數據。舉例來說,當冰雹即將來臨,保險公司可以向某些領域的投保人發送信息,告訴他們在安全的地點泊車。保險公司可以因此節省一大筆賠償費用。
英特爾物聯網解決方案事業部則聯手全球合作伙伴,積極推動各種基于英特爾架構的物聯設備在零售、安防、交通、能源、環保等多個領域的應用。在IDF15上,該公司宣布聯合60余家企業,共同在北京成立了智慧能源聯合實驗室,一起開發基于IEEE1888標準的能源行業的物聯網技術和解決方案。
毫不夸張地說,“物聯網”盛行已不可阻擋。但迎接真正的物聯網時代,我們需要更系統化的數據采集以不間斷的方式被分析,供決策。以此為目的,物聯網需要的是,基于互聯網的開放模式和相互融合的產業鏈,它不僅為行業提供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同時也幫助整個產業轉型。
物聯網可能會令網絡、電信服務提供商、云計算提供商和可穿戴設備廠商受益,但即便如此,物聯網仍難以在短期內達到人們的預期。
據Gartner去年8月高德納對1500名首席信息官進行調查后發現,約78%的人或認為物聯網并不重要,或認為它還處于過早階段。僅22%的人表示所在企業已經涉足或正在嘗試涉足物聯網。
在這之前,需要解決的問題仍然很多。首先是無線傳感器的成本仍然偏高,無法快速進入大眾消費市場。其次,安全問題需要重新定義,因為企業對物聯網帶來的營銷前景的興趣將使人們的行蹤和行為更容易被掌握而非被保護。同時,對積累的大量數據進行優化與價值轉化時也面臨短板,總體成本同樣偏高。
而最重要的問題是,所有設備之間實現的互聯,需要各方攜手合作,而非在各自領域推出自己的標準。僅說服所有制造商同意互聯這一點,就是非常棘手的難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冰箱不能與購物網站交流,垃圾桶無法與路燈鏈接,則物聯網的意義和價值就僅僅是商業幻象,至少在短時間內不那么真實可見。
歸根結底,物聯網是公共生活和商業世界里,各行各業之間成片的、動態的數據流與所有事物之間的聯系方式,而不僅是企業的營銷或產品轉型。在物聯網的現實與幻象之間,協同發展,需要更多層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