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互聯即IOT,是物聯網興起以后的產物,當然也是物聯網發展到后期的高級形態。如果物聯網實現的是所有的“物”都放到了網上,那萬物互聯則不再分什么線上線下,連網當算是一種常態?;ヂ搶⑹俏磥砟硞€時代開始人類以及萬物的屬性之一,是人類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物聯網“聯”的屬性下,當前各種前沿的科技都能往這個領域靠,智能硬件、可穿戴、大數據、wifi、傳感器等都是為解決“聯”而存在的。所以,人工智能也是萬物互聯的一部分,而基于人工大腦的萬物互聯將會進化為萬物智聯。事實上,現在每個人最大的精力消耗是做各種決策,萬物互聯最后解決的問題是人的資源消耗及人的時間成本精力消耗問題。在投資角度上,無論物聯網發展到任何時代,都需要創業者們更近距離的理解用戶。
以上部分觀點,摘自3月8日知名投資自媒體人楊子超與搜狐聯IT聯合舉辦的《超聲波沙龍》萬物互聯專場上嘉賓的分享。2015新一季沙龍開始,《超聲波沙龍》邀請了九合創投創世“百度七劍”之一王嘯、CGIA副秘書長張勝、天津泰達投資總監張鵬、名勢資本創始合伙人黃明明等嘉賓都做了精彩的分享。
本期嘉賓的很多觀點非常精彩,甚至于顛覆我們之前的對物聯網的認知。未來幾年的萬物互聯會是什么樣狀態?天使投資人們如何看待這個領域?在這個領域創業還有沒有機會?有沒有可以借鑒的創業案例?下面為大家一一揭曉。
CGIA副秘書長張勝 萬物互聯基于人工大腦將會進化為萬物智聯
當機器人具備思維首先要有什么?人工大腦。人工大腦應該要具備什么?首先最核心的,描述人類的大腦具備的能力,都有什么?分析、判斷、比較、學習、邏輯、因果推理、自然語言、圖象處理、空間智能、音樂智能、歸納、演繹、聯想、數學、社交、抽象思維、認知、情感等等。
基于人工大腦技術的物聯網是什么樣的?弱人工智能,聯接Wifi有傳感器,能夠給手機APP里面傳一點數據,這個不是未來的物聯網。萬物互聯基于人工大腦將會進化為萬物智聯,它具有以下特征:
當前的語音交互天氣預報中,可以體現四個人工智能技術:
2015年哪些人工智能將實現?
除此之外,2年之內可以實現全息投影,3年內可以陸續實現的中文媒體信息采編與自動寫作機器人、高智能家用服務型機器人、疾病智能問診及導診機器人、行情自動分析語擬人化交易機器人。
九合創投創始人王嘯 萬物互聯最終解決的是人類資源消耗的問題
為什么萬物互聯時代會在未來幾年成為可能性?來自于幾個方向的演進:
通過演進可以看到什么樣的機會?就是把硬件做成閉環的機會,僅僅做一個沒有算法的基礎硬件,所有人都能做,硬件沒有門檻,意味著誰量大誰有規模誰贏。所有的小公司不可能在這個領域當中取勝,因為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規模。
創業者想物聯網這個領域創業,做有技術門檻、有數據壁壘或者算法壁壘的都可以,不要做什么壁壘都沒有的。有兩個領域是比較有前景的:一是物聯網體育和健康,是跟人相關的,可以通過運動、傳感器、溫度、光學等測初血壓脈搏數等。二是自動駕駛,把汽車聯上網,最后是往自動駕駛方向走,譬如在出事故在最后一秒把求救信息發出去,比較實用。如果這些產品價格不高且有用,家加上不錯的體驗一定會有人買。類似的產品越多,所有東西越能聯到網上,萬物互聯時代就來了,人工智能、人工大腦這樣的東西發揮最大的作用,終極的作用。
現在每個人最大的精力消耗是做決策,萬物互聯最后解決的問題是人的資源消耗及人的時間成本精力消耗問題。每個人最大的資源是時間,如果能夠通過萬物互聯的方式能夠節省我們的時間,我們可能在某方面成為真正的專家,可以把所有的時間花在某一項研究上,這是有意義的。把人的生活習慣、消費習慣、決策習慣以及人的基礎信息和習慣也放到物聯網上。隨著互聯網的演進,決策成本大大降低,我們花更多時間做更有價值的事情,生活方式因此改變,這種改變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天津泰達投資總監張鵬 物聯網時代需要更近距離理解用戶
在物聯網時代來講要關注兩個問題:第一,以往在PC端移動端所需要關注要素的變化,因為它是更深度的硬件來融合。我們面對的不再是通用的開發平臺,不是PC也不是手機,而是各種各樣細分領域的平臺。物聯網時代各種傳感器目前沒有一個MTK解決方案,也沒有一個完整和成熟的操作系統。
很多做APP的團隊基本都是軟件工程師,基于用戶需求開發了一款APP用軟件實現它,同時用簡單粗暴的方式等用戶積累到一定程度再想法開發增值應用,這在物聯網時代會面臨難題。團隊沒有硬件工程師,如何去整合供應鏈成為一個問題。物聯網時代很難再用一個免費的策略去攻這個市場,免費的成本會更高,物聯網時代有時會有再在的硬件成本發生,怎么整合供應鏈讓成本變得更低是個問題。
第二,對于用戶的需求理解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要用更真誠的態度,要更近距離。物聯網時代的應用場景更復雜更細分,而且有階段性的特點。一個真正了解用戶的團隊,能夠花上一半以上的篇幅來談他們如何理解用戶需求的。很多創業團隊所列的用戶需求是自己設想出來的,不是真實的。
你跟用戶需求應該是平等的,需要近距離觀察。用戶的需求是有階段特性的,在物聯網狀態下跟人離的更近,并不是簡單運行在手機與PC端上的。比如可穿戴設備要監測人的運動、心率、心電,就意味著對人做更近距離的觀察。大部分用戶甚至不知道他們的需求是什么,做問卷調查也未必真實了解其真實需求。了解用戶需求一定是創業的重要前提,并且是長時間的,不是簡單的網上復制。
明勢資本創世合伙人黃明明 幾個案例說說智能硬件的應用
單看一個智能硬件是孤立的,硬件背后的數據起到很大的作用。譬如傅盛做的爆米是實驗性的產品,美的的智能家居希望將來不只是凈化器,每年幾千萬臺空調都加上這樣智能芯片,芯片進入到千家萬戶就能收集到包括污染數據及PM2.5在能的各種數據,這對了解整全國各地的家居空氣情況和污染情況是個非常好的應用場景。
PP租車的車主在需要裝一個智能硬件,PP租車想用車的用戶APP一搜,附近某輛車車主愿意租車,車主不用親自為用戶送鑰匙,租車用戶只要拿著手機到車跟前,車門就可以自動開鎖并打開,你拿了那個鑰匙直接把車開走。車里面的智能硬件會記錄用戶所有的行車里程、消耗的油耗,當車到達目的地硬件自動給手機發一個信號,手機里面扣費成功。PP租車即將成立一個汽車保險公司,某大型保險公司的老總主動跳槽過去當CEO,其所求在于PP租車使用軟硬件累積的車主使用習慣的數據,這是之前任何車險公司解決不了的。
電動車的核心的問題是續航里程和電池。在兩輪車里面加一塊或者幾塊陀螺儀芯片,在上坡下坡的時候如果車智能調節電機轉速,同樣的電池容量的情況下至少可以提高續航里程30%—50%。芯片可以做到充電的問題,讓全國騎電動車的用戶用UGC的方式上傳上來,電動車的地圖上會顯示附近最近的充電站,這是車聯網的應用。
無人機是機器人的早期應用,平行機器人或者三軸的并聯機器人可以替代人們做高危的工作。同時,生產線上人和機器可以互動和交互。美國有個項目叫GMtraker,做了簡單的芯片并內嵌到跑步機等各種器材里面去,各種健身數據都能清楚的展示給健身者,這樣可以替代一個很貴的私教。并且,所有健身房的數據都聯在一起,你一個人鍛煉的軌跡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匯總到一起,可能能做出更多有意思的東西來。
超聲波沙龍主持楊子超 萬物互聯的“三部”論
物聯網本身最早的時候強調的是在物流領域在信息傳遞領域還有簡單的識別應用,這是一個國家戰略,可以優化很多產業鏈。萬物互聯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智能硬件,第二部分O2O,第三部分相關聯大數據。
首先萬物互聯要有傳感器,最低級的要求要搜集信息要有傳感器,這個東西在萬物互聯里面要求級別最低。第二,O2O。O2O最大的問題是一個“2”,“2”是用戶場景剛需的問題,一個虛擬世界一個現實世界,我們必須要連接它,那么這個“2”是很重要的,包括電商本身2就是物流。這里面的2就是我們要有一個剛性需求。O2O特指的是剛性需求,后面用戶數據的持續搜集和分析,這是相關聯的大數據。
在萬物互聯領域,很多創業者可能只有一次創業機會,我們如何判斷一個項目能不能行,或者預判產品是在一兩年內還是兩三年后可以突破的,便于大家找投資或者在戰略布局上面有更好的想法。這里有一個萬物互聯進化順序:第一階段是智能手機,去年和前年還有今年都是整個智能手機普及的過程;第二個階段出現O2O、家庭娛樂、民用機器人、優化安全,這個是今年明年的重點;第三階段是后面的需求,每一塊有先進化哪一部分,后進化哪一部分;第四階段有點戰略,不建議創業者去考慮,門檻過高,而且也是大公司需要做的事情。
結論是,智能硬件除手機外越接近于人的創新場景越難做,大家做智能硬件的話,接近于人的身上的東西盡量少碰,一定是在遠處或者在人的社會環境中做的一些東西可以做。第二,由外到內的進化,一定是由外而內的進化。第三,萬物互聯比PC和移動時代創業的井噴指數要大,大家可以提早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