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物聯網時代,隨著傳感器的增多、可穿戴終端技術發展、以及深入生活的各類應用出現,未來萬物互聯將會是中國物聯網發展的重要趨勢,相信這種趨勢將會很快到來。
的確,由于政府層面高度重視及一系列文件的密集下發,中國已躋身世界物聯網發展最快的國家之列,根據工信部數據,2014年中國物聯網產業規模已突破6000億元。
然而由于關鍵技術落后及標準缺失,我國物聯網技術在產品化過程中存在“檔次上不去價格下不來”的尷尬,物聯網企業之間、企業與國家物聯網項目之間各自為政,隔閡難以打破。繁榮背后,很多專家選擇給萬物互聯潑一盆冷水。
之所以出現萬物互聯表面風光內在虛浮的現象,是由我國現階段物聯網產業大而不強引起。從2009年物聯網發展起步至今,國家對于物聯網的資金補助未曾停止,2013年由國家直接支持的項目就達到500多個。
如今,我們初步形成了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區四大區域集聚發展的總體空間格局。具體相關產業領域,無線射頻識別市場規模超過100億元,低頻和高頻RFID接近成熟水平;傳感器研制企事業單位達到1600多家,年產量24億只,市場規模超過900億元;通信設備制造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全球最大、技術最為先進的公共通信網和互聯網初步建成;機器到機器的終端數量接近1000萬,位列全球最大M2M市場之一。保守估計,2016年我國物聯網產業總體規模將突破萬億級別。怎么樣,是不是很高大上?
遺憾的是,實際情況并非官方數據及專家廠商描述的那般樂觀。雖然物聯網已經開始在交通治理、管理城市等方面有所應用,但真正的物聯網離草根大眾尚十分遙遠。
其一,真正的物聯網太過龐大,不僅業內沒有統一標準,且缺乏領軍企業。我們認為十分龐大的互聯網,某種意義上亦屬物聯網范疇。
其二,物聯網與信息安全威脅相伴而生,射頻識別技術的廣泛使用將使大眾隱私一覽無余,介于商業安全性和國家級別的國防安全要求,安全成為物聯網發展過程中必須邁過的一道坎。
其三,萬物互聯需要在各種傳統物品和新興產品中嵌入傳感設備及網絡接入,但不同產品之間的差距使這一步難以推進。
D1Net評論:
萬物互聯的發展雖然勢頭強勁,但是,不得不承認,萬物互聯還面臨重重枷鎖,拋開華麗的數據,我們仍站在物聯網發展的起點上,萬物互聯的發展看似繁榮,然而繁榮背后的蒼涼,誰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