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互聯網+”的普適特性伸向醫療界,一場神奇的“化學反應”正在發生。移動醫療改變了過去百姓只能去醫院看病的模式,“隨時隨地輕松問診”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近日,在北京舉行的2014移動醫療與創新服務高峰論壇大會上,業內人士暢談國內移動醫療發展模式并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預測。
與傳統醫療機構共贏
近年來,BAT巨頭紛紛涌入移動醫療,今年5月,支付寶正式對外公布了“未來醫院”的計劃,將對醫療機構開放其平臺能力,包括賬戶體系、移動平臺、支付及金融解決方案等,以幫助醫院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變得更加高效。馬云更是在剛剛閉幕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放出話:30年后讓醫生找不到工作!
對此,不少業內人士不以為然,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張濤說,移動醫療的各種設備和服務必須通過醫生的對接才能真正的發揮作用,其最終的目的是和傳統的醫療機構形成共贏,樹立醫生個人的品牌形象,通過移動醫療真正實現自身價值。
北京協和醫院青年醫生邴鐘興告訴記者,通過移動醫療,醫生可以建立個人的患者庫,積累臨床的資料,而患者也可以在掛號前了解準確對應的科室。
商業保險買單“高級”醫療
相關數據統計,目前我國衛生費用以平均每年超過15%的速度大幅增長,產業消耗逐年提升。有意思的是與其他領域以科技為驅動力降低成本不同,醫療界的科技投入反而會增加費用,提升成本。與此同時,中國正邁入“人口老齡化”社會,醫療開支在日常百姓家庭消費中的占比持續走高,巨額的醫療投入已經成為政府一項沉重負擔。
而隨著互聯網因素的滲透,醫療服務面臨新的變局,政府、保險公司和個人誰又會成為移動醫療的買單方?業內人士董雨星說,市民健康意識逐年提升,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呼之欲出”,但通觀世界全球,大部分國家政府只能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增值服務的空缺將會促使社會資本的涌入。
而在國內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商業保險已經逐漸被普通家庭所接受。董雨星說,保險公司一方面提供增值服務,促進購買欲望,同時還將通過移動醫療的方式對客戶的健康進行實時管理監督,量身定做,降低疾病的發生率,而客戶也要為個人行為買單。
隨時隨地的“醫療管家”
“看病難、看病貴、看病不方便”的抱怨聲聲不斷,究其主要原因是我國醫療體系尚不健全,醫療資源面臨緊缺的“瓶頸”。利用“移動醫療”讓有限的資源普惠更多民眾將成為互聯網經濟的一片新藍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寶國說,隨著互聯網因素的滲透,醫療健康的發展將由臨床向預防轉變,由僅在醫院就診到健康全方位管理過渡。“基于移動技術的發展,未來健康數據將會和技術系統相銜接,健康可以實時監測和感知,個人健康數據將逐漸被重視”。
“未來三甲醫院為中心的體系將逐漸被弱化,現在有的二級醫院、基層醫院將得到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的技術將促使以醫院為中心的救治轉到治療后的護理和跟蹤。”陳寶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