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層面
趨勢一:消失中的企業數據中心(Disappearing Enterprise Data Centers)
目前在中國,大型企業自建并管理數據中心仍是主流模式,但Gartner看到以歐美為主的國外市場,領先的企業更加傾向于整合與縮減自有數據中心,轉而使用外包數據中心資源。這種變化主要驅動于“公有云”的使用,越來越多的應用遷移到公有云上。另外,使用外包數據中心可有效節約IT總體成本,而數據中心的建設運維往往與業務的主營業務關系并不大。
趨勢二:“云優先”戰略(Cloud-First Strategy)
“云優先”指的并非是應用全都遷移到“云”,而是如何使用“公有云”的最大化業務價值。“云優先戰略”的核心,是從業務價值的角度出發,把有限的IT資源放到創造價值最大的領域,而把同質化的非核心能力進行外包,即不僅要關注系統的重要性,還需要基于該企業應用的核心能力,而決定使用傳統IT、私有云還是公有云。中國企業目前較為關注私有云建設,對公有云相對較保守,在這方面需要盡早規劃。企業對公有云不應看做新技術,而更應該看做一種新的能力。
趨勢三:“容器”和“無服務器”服務部署(Containers and Serverless Function)
越來越多的企業嘗試著“容器化”,因為“容器”能夠大大降低交付的延遲、提高交付效率。另一個趨勢是使用公有云提供的“無服務器”服務。在構建支持數字化轉型的應用中,可以大大減少開發代碼的工作量,在保證交付質量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交付效率。
戰術層面
趨勢四:業務驅動的IT署(Business-Driven IT)
Gartner研究顯示,超過29%的IT支出來自業務單元,而非傳統IT。該數字在未來幾年內仍將增加。因此,如何匹配業務、讓業務認可IT的價值,是未來IT需要提升能力的方向。IT不能僅以技術為中心,而需要轉型成業務驅動的IT,以支持業務的數字化轉型。
趨勢五:數據中心即服務(Data Center as a Service)
從全球布局來講,未來數據中心不再是一個物理的地點,而將是承載多種交付能力的服務集合——需要做到風險可控、成本優化、創新引領、合規匹配、快速迭代、并具備全球交付的能力。企業應考慮的是如何使用最好、最優的方法,讓客戶體驗達到價值最大化。但目前來看,許多企業規劃技術設施時仍將大部分應用放在傳統的數據中心中。
趨勢六:API經濟(APIs—Integration Economy)
通過集成各個應用、將各個渠道和應用相匹配以及監控,API經濟能夠有效支持數據化轉型。企業應從需求的角度出發,以“由外及內(outside-in)”的方式,考慮API的設計和落地。同時,企業也應考慮API經濟帶來的數據安全問題,確保在核心應用更彈性、更平臺化的同時,渠道暢通且安全合規。
趨勢七:物聯網與邊緣計算(IoT and Edge Computing)
Gartner定義的物聯網平臺分為終端層、平臺層、企業層。終端層主要為物聯網的節點、設備、通路,提供數據壓縮和數據加密服務。平臺層包括數據分析、策略及由上到下的數據打通。企業層則是分析數據在企業應用中的集成與使用。這三層相輔相成。而目前來講,物聯網在企業落地方面仍然存在挑戰,主要是由于網絡標準化尚未統一,應用場景、接口的復雜性,以及整個生態系統尚未建立。
執行層面
趨勢八:過度規劃的容量(Stranded Capacity)
在部分大型企業中,在傳統的數據中心及“云”上均存在容量浪費的問題。Gartner數據顯示,傳統的數據中心中,28%的服務器空置,40%的機架未填滿,平均服務器CPU使用率僅達32%。同時,45%的企業機構在轉移到“云”時,只是平臺遷移而缺乏必要優化,導致在前18個月會產生55%的系統冗余和70%的過度花費。為避免容量的浪費及過度分配,企業機構須采取一些相應手段,如使用合適的容量、控制資源分配、選擇計價模型及開源工具,來有效節約經濟成本。
趨勢九:企業聲譽與數字化體驗(Reputation and Digital Experience)
數字化轉型中,為用戶提供無延遲、可靠的數字化體驗至關重要,這也會影響到企業的聲譽。例如,物聯網技術中物與物的連接較慢,導致整個業務運行效率降低,從而因為延時導致用戶體驗不佳、用戶滿意度降低,對企業聲譽造成損害。目前,企業應著重考慮用戶使用移動設備的體驗,為用戶提供高質量服務。
趨勢十:擴展基礎設施能力(Extended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企業須結合大數據、數據挖掘的技術,擴展基礎設施能力,提升端到端的應用體驗。而物聯網、API經濟的技術興起,也要求企業對相關人員做出優化和調整,使得他們具備相應能力滿足新的業務需求,尤其是跨技術平臺的綜合規劃能力、協助業務的頂層設計能力、對業務影響的分析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