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數據中心網絡運營商是屬于中立的,國內數據中心大部分運營商都處于非中立狀態。運營商中立的數據中心允許企業客戶選擇最適合他們需求的網絡運營商,這樣數據中心能夠給客戶提供更好的可靠性,安全性,冗余和靈活性,以及較低的成本。更重要的一點在于網絡運營商中立帶來的中立性和適應能力,能夠適應客戶不斷變化的業務需求,IDC服務商能夠幫助企業更好的開展集團業務,助力企業更上一層。
多海纜系統,香港IDC市場迎來廣闊平臺
自對外電訊設施市場于2001年1月1日開放以來,香港一直采取公開發牌制度,即電訊局發出的對外固定牌照數目不設上限,而香港也沒有對持牌人施加任何外資擁有權限制。
截至 2010年4月,香港擁有九個海纜系統,即亞美海底光纜系統(Asia-America Gateway Cable System / AAG)、亞太海纜(Asia Pacific Cable Network / APCN)、亞太二號海纜(Asia Pacific Cable Network 2 / APCN-2)、EAC-C2C光纜系統、FLAG光纜亞歐段(FLAG Europe Asia / FEA )、FLAG北亞光纜環系統(FLAG North Asia Loop /FNAL)/REACH北亞光纜環系統(REACH North Asia Loop/RNAL)、亞歐三號海纜(Sea-Me-We 3/SMW3 )、TGN亞洲區內海底光纜系統(TGN-Intra Asia Cable System/TGN-IA)和泰國—越南—香港海纜(Thailand-Vietnam-Hong Kong / TVH)。與此同時,另有數個海纜系統正在規劃建設中。
不斷增加的海纜系統為香港IDC市場迎來更為廣闊的平臺,并可滿足“一帶一路”相關國家之間不斷增長的容量需求。
商業環境抵御能力,香港位列亞太地區第一位
2018年,FM全球彈性指數在12個關鍵領域(包括政治風險,城市化率,自然災害暴露,腐敗控制和固有網絡風險)中對130個國家和地區的商業環境抵御能力進行了排名。在所有風險領域,香港在全球排名第19 位,其次是日本(第 24 位)和新加坡(第 28 位),而其中自然災害風險,政治風險和固有網絡風險對全球彈性指數整體排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香港能在整個亞太地區脫穎而出,運營商中立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
作為中國大陸、東南亞地區以及美國的數字網關,香港、新加坡和日本分別具有自己的吸引力。日本數據中心硬件配置上更接近于美國的主流配置,并且日本擁有美國登錄站,但多頻自然災害的發生,易對海底光纜造成傷害,因此限制了其后續發展,可謂“中氣不足”。有著亞洲四小龍之稱的新加坡未來將會成為東南亞地區數字中心的未來,但截至目前,新加坡仍處于努力追趕的狀態。香港作為離中國最近的港口,已擁有六個登陸站,當中兩個位于塘福,其余四個位于深水灣、春坎角、鶴咀和將軍澳,是目前亞太地區擁有最多海底登陸站的城市,能夠更好的幫助企業在復雜,不透明和限制性解決方案的世界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