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收購傳聞,讓愛立信再次成為行業焦點。
7月20日開始,一則消息開始流傳。消息稱,思科將收購愛立信,近日會對外公布,并表示促成這一并購的原因,是歐美需要一家科技巨頭,應對強勢崛起的中國企業華為和中興,防止它們稱霸工業4.0、物聯網和云計算。
消息一出,業界頓時沸騰。
要知道,目前思科市值超過1500億美金,愛立信市值也超過240億美金,且都在各自的行業內占據重要地位,如果兩家公司合并,無疑將是一舉顛覆行業格局的大新聞!
不過,事情顯然沒有那么簡單。
很快,大家發現,所有的消息都來自于一個名叫Osvaldo Coelho的"自媒體",此外沒有任何證實。
那么,這位制造了"大新聞"的OsvaldoCoelho,究竟又是什么人呢?
在Linkin上,他的公開信息是這樣的:
簡單來說,這就是一個從1997年開始,在各家設備廠商兜兜轉轉換了十多次工作,而且絕大多數工作都只維持了1年左右,最近一年多都呆在南非的中層員工……
以這樣的的經歷和層級,能提前接觸到思科與愛立信合并細節,這種絕密級的信息嗎?
我反正是不信的。
#注:在國內,我們也經常見到一些更不靠譜的"信息人士",在類似地嘩眾取寵,比如某些長期鼓吹"電信聯通合并"、"第五次電信重組"的所謂"通信作家"……#
果然,愛立信CEO衛翰思(Hans·Vesterberg)次日就果斷向媒體辟謠:外界傳聞不靠譜,愛立信被思科公司收購這件事"完全不可能"!
對衛翰思來說,遇上半道殺出來的OsvaldoCoelho,可謂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在此之前,由于公司業績不佳,營收和利潤率持續下降,衛翰思一直面臨巨大壓力。今年以來,愛立信股價已下跌近25%,僅7月19日公布第二季度財報當天,就大跌了5.6%。甚至有瑞典媒體報道稱,愛立信主要股東希望更換新的CEO。
對此,衛翰思的回應是:盡管公司目前的業績并不樂觀,但我們有能力應對,正在積極推動轉型,并必將重回盈利。
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是,事實上,思科與愛立信的合并傳言,還真不是空穴來風。
2015年11月9日,愛立信與思科宣布,將將建立廣泛的技術與商業關系,從研發至客戶服務等領域,全方位展開全球性的業務與技術合作,創建未來網絡。
此舉不但被外界視為兩公司合力對抗華為的信號,更引發了雙方有可能合并的猜測與傳言。
合作的下一步就是合并--這是一些人腦補得出的結論--或許,也有可能成為遙遠的預言,誰知道呢?
當然,愛立信很快就發布了聲明辟謠。
衛翰思也公開表示,思科與愛立信的合作伙伴關系達成,經過了雙方長達一年的協商,在此期間,完全沒有涉及任何有關合并或收購的話題。
對此,有內部人士透露稱,思科其實有真心考慮過收購愛立信,去年甚至曾與愛立信的股東認真談過。只不過,這個心思被瑞典人無情地掐滅了--人家根本就沒考慮過出售。#注:該說法未獲得官方證實,僅供參考#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最后只好作罷。
所以,從去年以來,關于思科收購愛立信的傳聞,一直都沒有真正斷過。而在2016年,愛立信股價業績都下跌得厲害,這個猜測就變得更有市場。
此次OsvaldoCoelho的消息引發業界關注,主要就是因為符合大家的心理預期。但它并不見得就會成為現實——至少就當前而言,愛立信被思科收購的可能,依然不大。
回顧過去這半年多,愛立信與思科的戰略合作,要點主要有:
1、在IP核心網、固定有線寬帶接入、企業VPN、移動回傳、IP轉型業務和IP&IT管理業務、和智慧城市這6個戰略領域,開發解決方案與合作機會。
2、針對包括5G、云、IP和物聯網在內的不同網絡架構,推出端到端產品。其中物聯網涵蓋從設備和傳感器到接入和核心網絡,再到企業IT云等所有領域。
3、著手制定側重于SDN/NFV和網絡管理與控制的聯合計劃。
4、通過發布參考架構和開展聯合開發工作,以及推出基于系統的管理和控制功能,推動網絡轉型。
5、討論FRAND政策,針對各自的專利組合達成許可協議,實現自由的聯合創新,并消除雙方客戶的擔憂。作為此協議的一部分,愛立信將會收到思科支付的專利授權費。
6、除了雙方聯合IPR協議,專業服務協議將匯集愛立信的6.6萬名和思科的1.1萬服務專家,為全球180個國家的IT和網絡提供咨詢、系統集成、支持及管理業務。
據官方預計,到2018年,思科和愛立信的收入,預計將有機會各自增加10億美元甚至更多。
事實上,自從愛立信與思科締結戰略伙伴關系后,它們已經與超過200個客戶建立了聯系,并完成了超過30筆交易,雙方業務的協同優勢逐漸顯現。
理論上來講,愛立信被思科收購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此外,趙宇認為,如果從面向5G時代的發展考慮,愛立信更應該與高通合并,從而獲得更大的競爭力。
不過,對于紳士的瑞典人來說,更習慣的還是從做好自己入手。被收購?這才不是愛立信想要的未來!
愛立信當前的主要精力,仍然著眼于盡快推進自身的轉型,畢竟,這才是更為緊迫的要務。
事實上,愛立信最新的業務與組織架構調整,剛剛于2016年7月1日正式生效。
未來,愛立信的主要業務單元,將包括網絡產品部、網絡服務部;IT&Cloud產品部、IT&Cloud服務部、媒體業務部,這五大垂直業務部門,和一個專門面向行業與社會客戶的客戶業務部。
其中,作為愛立信的核心業務,網絡產品部和網絡服務部將致力于改善網絡業務性能、捕捉4G機會,并將領導力擴展到5G領域;
新成立的IT&Cloud產品部與IT&Cloud服務部,會將重點關注投資周期后的盈利性增長;
而獨立的客戶業務部,則將推動業務擴張,并加快產品上市速度。
此外,與組織和結構調整并行的,還有高管調整。
從整體來看,愛立信正在不斷調整對市場的專注,不僅僅從產品,還包括對服務和業務領域,更快的響應客戶需求,交付優質產品和服務。
在2016年年初的MWC報告上,愛立信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目前愛立信66%的業務來自軟件和服務,而幾年前卻是硬件占業務的大部分。現在,愛立信的主要競爭者是ICT的各個業者,而不是單純的電信業務。"
更何況,還有強勢的華為,追趕的中興,以及反彈強勁的諾基亞,都是愛立信必須直面的市場壓力。
因此,愛立信的轉型調整的重心,是創建更加精簡、更加以目標驅動的組織,面向5G、物聯網(IoT)、云和視頻等市場,滿足不同客戶群的需求,更快地捕捉市場機會。
衛翰思認為,這些調整終將提升愛立信的競爭力,推動公司發展,促進收入增長。
最后,補充一位設備商朋友的看法,觀點僅代表朋友個人,僅供參考:
愛立信的無線業務,無論是專利積累還是客戶基礎,還是非常優質的。
但是問題也的確很多,如果不談產品線單一和轉型方向模糊,愛立信目前最大問題是恰恰是其引以為豪的企業文化:轉型有如創業,特別需要艱苦奮斗和腳踏實地的精神,但愛立信從上到下都沉浸在一種過于舒適和自我的氛圍里,每個崗位都沒有太大壓力,市場敏感度差,戰斗力不足。近些年的轉型口號雖然非常響亮,但是落地方案十分模糊且緩慢。
目前,愛立信的現金流還是來自于其無線與核心網的傳統業務,但是競爭力卻一直在下滑。
其實,愛立信一線早已感受到來自華為成長和諾基亞反彈的市場壓力。業內對蘇里接手諾基亞之后的改革,普遍都比較認可,供應鏈成本削減,戰略和客戶聚焦等方面都進行得有聲有色。一直以行業領導者姿態“引領”全球市場的愛立信高層,是否正視過華為的崛起和諾基亞的回歸,是個很大的疑問。研發、市場,供應鏈等部門,確實需要靜下心,仔細研究一下華為產品的優缺點,更要學習人家的奮斗精神。
綜合來看,愛立信還是有很強的基礎,現網客戶的巨大體量,美澳日韓臺的市場壁壘,無線領域的深厚技術積累,大量有經驗的員工,都是這家公司勵精圖治,再展宏圖的基石。下面怎么走,是做大手術還是真的考慮出售,就要看董事會的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