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6日,幾家科技網站都曝光了一則消息,原文說,路透社稱,中國已經將某些全球領先的科技品牌從政府采購清單中剔除出去,同時批準了大量本地制造的產品。并且,根據路透社對政府發布的官方數據進行的分析顯示,受影響最大的品牌當屬思科。除此以外,文章還披露了蘋果等被剔除政府采購清單的消息。
我不明白,這樣一則時空錯亂的消息,竟然引起軒然大波,占據了新浪和網易兩家科技門戶的頭版頭條。好吧,對這樣被誤讀的消息,和被躺槍的思科,我必須要說一說。
1、并不存在的“政府采購清單”
對于消息中描述的“政府采購清單”,筆者經兩位政府采購方面多年從業的記者處獲悉:根本不存在這個名單。
路透社報道中所述的名單全名應該是:中央國家機關政府采購中心協議供貨入圍名單。而這個名單的意義只是針對零星采購的。
也就是說,行業大單的所屬,都是根據具體需求,進行招投標的。這個名單只是大型招投標之外進行零星采購時才有效。這個名單本身并不具備將某個品牌直接踢出中國政府采購的職能。
對此,筆者聯系的政府采購業內人士甚至說:“這個名單的范圍其實比較窄,首先中央國家機關政府采購中心所涉及的單位并不多,就是中央本級預算單位;其次,協議供貨只是政府采購中的一小部分,所以影響面并不大。”
更有趣的莫過于躺著中槍的蘋果。該業內人士表示,“所謂蘋果沒有進的清單,跟這個中央國家機關政府采購中心協議供貨入圍名單更不是同一個,而是節能清單,這是一個概念性錯誤。”也許,當時蘋果沒有入圍,是蘋果公司沒有想做這個市場,所以沒有去進行中國的節能認證。
包括前文所述的入圍名單一樣,一些品牌不入圍的原因很多,比如有報價高的原因,并不會因為其是一個外國品牌。
2、頻頻躺槍思科業務影響大不大?
作為這則被誤讀的新聞中,最大的“受益者”思科。無償的登陸了各大門戶的科技頭條。真不知道是喜還是憂?
其實,在棱鏡門之后,思科在中國的戰線就開始被收縮。在2013年10月的財季時,思科在中國的營收則萎縮18%,這基本上是棱鏡門帶來的負面影響導致的。
隨后在2014年開始,國產化浪潮席卷全國。思科在電信、金融、政府等諸多關鍵領域發展受限。另外,以華為、銳捷網絡為代表的國產化陣營,迅速借勢跟進,極大地擠壓了思科在中國的發展空間。思科在中國的市場到底要怎么做?
首先,來看思科中國的“母體”。思科全球在今年1月24日發布了2015財年第二季度業績報告。報告顯示,2015財年第二季度,思科公司營收數字增長7%,達到119億美元。在IBM和惠普等傳統IT巨頭的營收都在下降的時候,實現這樣的營收,實屬不易。
細分來看:交換機業務: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1%,達到36億美元;NGN路由業務:同比增長2%,達到17.6億美元;協作方案業務:提升40%,達到9.9億美元;數據中心業務:猛增40%,提升至7.76億美元;無線業務:增長18%,達到6.61億美元;安全業務:同比增長6%,達到4.16億美元;服務業務:提升5%,達到28.6億美元。
整體來說,思科的轉型之路還算是健康的。2013年,筆者有幸在美國訪問了錢伯斯本人,他當時透露說,思科在中國業務大概占全球的3%-4%。隨著兩年來,中國業務的持續下滑,大膽的預測,中國業務占全球業務比重3%。也就是說中國業務對思科全球業務本身的影響并不大。
在2014年財年終時,思科業務投資事業部對新興市場的投入上,宣布增加4000萬美元投資,支持印度那些專注于獨特創新、積極研發對新興市場有用的產品和技術的初創企業。一定程度上回避了中國市場。
可見思科全球對中國市場所持的態度愈發謹慎。而作為轉型中的思科,中國市場提供的創新動力并不夠強,而市場空間被擠壓,利潤在下降。看來,除了硬件之外,思科必須盡快加速軟件和方案以及萬物互聯在中國落地,才有可能實現錢伯斯當初的豪言:“希望未來中國市場業務占比能達到全球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