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美國監管機構批準了IBM以23億美元的價格,將X86低端服務器業務出售給聯想。這是聯想自從去年7月,PC出貨量超過惠普成為全球最大的PC廠商之后,又一項大業務。
同一天,一場名為“聯想華為啟示錄——論中國IT企業發展路在何方?”的討論會在北京舉行。因為2014年是聯想成立30年,華為成立26年,中國全功能接入互聯網20年,2014年1月,華為超過愛立信,成為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廠商,這都是中國IT界標志性的事件。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科學家論壇邀請相關專家比較聯想和華為,騰訊與阿里的發展路徑成敗得失,為我國IT企業下一個10年進行預估。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倪光南40多年來一直從事計算機領域的研究和產品開發,1984年起任聯想集團首任總工程師,主持開發了聯想漢字系統、聯想系列微型機,分別于1988年和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倪光南院士從研發投入、研發團隊、知識產權、品牌價值和創新軟實力等5項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對華為和聯想的近30年實際數據進行了樣本分析,他認為,當前,中國正處在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歷史時期,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至關重要。
“華為和聯想的近30年實踐證明了科技創新能力是高技術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倪光南院士認為,在第一個階段聯想走了技工貿之路,比華為發展要好,但是華為一直堅持走技術路,聯想開始轉到以貿易為主并搞加工廠等,華為堅持搞研發,不炒股票、不搞房地產。如今兩個品牌影響力差不多,但實際有很大差距,表現在利潤上華為要比聯想大5倍,華為現在市值是1200億美元,相當于兩個美國的思科,而聯想市值100多億美元。
“平凡企業和杰出企業差別是什么?平凡企業抓不住機遇,杰出企業能夠抓住機遇。”倪光南院士認為聯想的成長不可復制,他建議中小企業尤其是IT企業的員工以及管理者,要實實在在搞創新,不光是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都很重要。
一向低調的華為總裁任正非在今年6月第一次正式接受了國內媒體的集體采訪。對于華為的成功到底是什么這個問題,任正非的回答是:“十幾年來我們認認真真向西方公司學習,我們真正看到了一條西方公司走過的路。”
“所謂向西方公司學習,任正非闡述得也非常清楚,第一是科學精神,第二個是職業精神,第三個是理性主義。”《計算機世界》執行總編輯張群英認為這是不管社會還是企業發展都應該遵循的。
曾經在聯想集團工作7年、擔任過技術發展部總經理的李方認為,無論是聯想還是華為,他們的成功都是一種商業成功,而不單純是技術上的成功,普遍認為華為靠技術驅動,其實他們是以客戶為中心的公司。
李方特別強調:“還是要踏踏實實地走,千萬不要簡單化,不要去冒進,不要去投機,我們學華為學聯想也好,是要學踏踏實實的精神。我希望中小企業要學都學這點,千萬不要急功近利搞冒進。投機取巧可能會一時取勝,但我覺得那些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