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為眼中,小蜂窩(Small Cell)已經不再局限于原先“小基站”的概念和范疇,更意味著新的解決方案乃至商業模式。
這一切都源自這家公司對移動通信發展脈絡的洞悉與把握——無論用戶體驗至上的關注趨勢、用戶速率需求的新基線,還是室內移動寬帶覆蓋的不足、4G/5G時代站點密度的驟增,都顛覆了傳統的移動通信網絡,給業界拋出了一個個難題。
通過創新的LampSite、Pico系統和“眾包小蜂窩”解決方案,華為找到了解決之道,并以此為基礎幫助運營商發掘新的贏利點、撬動收入增長,華為無線小蜂窩和Wi-Fi產品線副總裁趙學知在接受C114采訪時表示。
基于技術上的領先、對運營商網絡的理解和對市場的快速響應,華為在全球累計獲得了180多個小蜂窩商用合同,已經部署的商用網絡超過120個;第三方統計數據顯示,其小蜂窩發貨量業界排名第一——這也成為它引領LTE創新和重新定義小蜂窩的底氣所在。
移動通信新趨勢
伴隨4G全球商用步伐加快和移動互聯網應用的普及與創新,移動通信發展邁入了嶄新階段,新的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
用戶層面上,一個顯著的新趨勢就是運營商都在談怎樣加強用戶的體驗。趙學知說,華為在其2013年用戶大會上作過一項運營商關注課題的調查,投票結果顯示,48%的運營商將用戶體驗作為重點關注領域,位居榜首;同時,基于應用的體驗比如瀏覽、即時通訊、流媒體等,在所有體驗種類中關注度最高。國內外的諸多運營商已經將“當地最快的移動網絡”作為宣傳口號,強調自己在用戶體驗上的優勢。
智能新業務帶來了更多的連接和更多的流量,驅動用戶需求增長迅猛。華為曾提出過UMTS網絡要達到1Mbps的目標,但這只能滿足基本的社交網絡流量訴求,隨著體驗的升級可能需要2Mbps、3Mbps甚至5Mbps,因此這家公司再度旗幟鮮明地提出,高速網絡必須提供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xMbps體驗。
而鑒于大量的智能設備開始滲透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物聯網、M2M更加速了這一進程,華為預測,到2020年全球連接數將達到上千億,用趙學知的話說“未來對于網絡和管道的訴求將是無止境的、超越我們想像的”。
室內業務和建設的矛盾亦是運營商非常關注的重點。據統計,大約有90%的移動數據流量來自室內,但信號在向室內穿透中天然的損耗導致了大量的室內覆蓋問題。運營商目前的移動寬帶基礎設施投資90%仍聚焦室外,僅有10%用于室內。
在使用更多的頻譜和在頻譜資源受限的情況下,部署更多的站點不失為解決辦法。然而由于使用的頻段不同,4G/5G時代基站的無線覆蓋半徑大幅縮小,導致了站點密度的驟增——以GSM所用的900MHz覆蓋范圍為基準(1.0),LTE的1800MHz僅為0.54,2600MHz更是只有0.36。據日本軟銀統計,它在東京每平方公里的基站密度達到了150個,整網部署了16萬個基站,以解決已有站點擁擠、新增設備困難的問題。
小站方案另辟蹊徑
新的移動業務場景下,傳統以語音為中心的室內覆蓋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用戶對數據業務的需求。根據華為觀察,未來網絡覆蓋應該按照人口密度和體驗敏感度的優先原則,逐步從機場、車站等高需求區域,向大型商場、社區、企業、家庭延伸,最終覆蓋包括停車場在內的全部空間。
除了在傳統宏站解決方案基礎上進行創新,華為還重新定義了小蜂窩,以小站方案另辟蹊徑。趙學知告訴C114,華為設計的小蜂窩產品在一個體積非常小的盒子中支持多個頻段和UMTS/LTE/Wi-Fi多制式,并在解決方案層面引入了等同于加站的小區分裂機制,以顯著提高容量。
在體育館、車站、機場、商場等大型建筑的室內覆蓋領域上,華為提供了創新性的LampSite解決方案。
LampSite是一個室內技術演進平臺,支持向5G演進;同時滿足未來的容量需求,能夠彈性地實現擴容,甚至可以通過軟件來實現小區分裂,以增強覆蓋容量;還能夠作為室內業務支撐平臺,實現增值業務,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作為一個智能室內系統,LampSite能夠實現不同樓層不同區域的容量動態調整;在部署方面也非常輕便,能夠在短時間內大量部署,投資收益比高。
不久前,華為協助中國聯通在鄭州火車站建設了現今國內最大的新型3G/4G融合室內覆蓋項目,共計部署了400個LampSite pRRU。鄭州火車站年客流5000萬人,通過LampSite部署3G用戶速率提升了3倍,未來還可以軟件平滑升級到4G。據實地測試,峰值用戶速率高達150Mbps。
對于小型、孤點建筑,華為則提供了Pico解決方案,在建筑物之間添加一個非常小的蜂窩來實現擴大移動網絡覆蓋量的目的。
新商業模式“眾包”
室外小蜂窩部署會遭遇到站點和傳輸獲取困難、收益模式單一等難題,嚴重影響了運營商的網絡建設。華為創新地提出了“眾包小蜂窩”解決方案,幫助運營商覆蓋密集樓宇、企業和室外熱點。
趙學知介紹說,“眾包”的概念源自互聯網業界,意為在運營商和站址擁有者之外引入第三方合作伙伴,通過一些新的商業模式進行合作,形成一條產業鏈。華為“眾包”方案提供多種無線接入技術的設備、NFV化的架構以及集成SON和Plug &Play的“眾包”套件,方便客戶快速、靈活地部署。
實際上,華為現在已經在與一些運營商進行“眾包”部署和嘗試,并有了一些商業案例——加拿大TELUS在部署小站時與電力企業置換股份,將小站成批量地安裝在后者擁有的電線桿等基礎設施上;荷蘭沃達豐則與本地的一家擁有公交站廣告發放權的公司合作,利用公交站的空間安裝小站,廣告公司不僅能獲得租金,還能通過小站平臺發布動態、智能化的廣告。
逐漸淡出世人視線的電話亭也在“眾包”模式下擁有了新的使命和用途——香港電訊盈科在數千個電話亭中安裝小站,充分重利用了已有資源。
在國內,華為的“眾包小蜂窩”方案獲得了蘇寧電器的青睞。蘇寧電器在全國約有1700家門店,計劃利用這一資源來部署小站,提升消費者滿意度,未來也可藉此走向一些新的合作模式,比如流量和虛擬運營。
方案中的Micro基站采用一體化設計、結構簡潔緊湊,支持抱桿、掛墻多種安裝方式,便于快速建網。趙學知指出,最重要的一點是Micro基站可以利用固網、4G、Wifi等多種方式進行回傳,這樣既增強了Micro部署的靈活性,又大大節省了部署傳輸的成本。在北京王府井的網絡覆蓋,就是基于Micro的解決方案。
業務錨點撬動運營商收入增長
遭遇OTT沖擊的運營商正陷入“增量不增收”的怪圈,一方面洶涌而來的數據大潮迫使運營商不斷增加網絡基礎設施投資,另一方面傳統電信業務收入卻并未隨之線性增長。
華為對小蜂窩的重新定義也改寫了運營商投資回報率(ROI)公式。趙學知解釋說,原有的公式為凈收入除以總成本,華為則幫助運營商在收入層面增加更多價值,比如進入企業市場獲取更多的企業應用收入、廣告收入,在成本層面通過“眾包模式”將建設成本分攤出去、通過遠程管理等一些手段來節省運維成本。
在最大化管道價值的同時,華為還基于其小蜂窩解決方案提供了一種切入業務運營的名為“業務錨點(Service Anchor)”的新方案,幫助運營商發掘新的贏利點。該新方案可視為一個可編程的業務新網元,在小站網絡上實現業務的發放、第三方應用的承載和一些控制功能。
“業務錨點”提供開放的API接口,可以在此基礎上開發室內實景導航、基于位置的服務(LBS)、精細化的廣告推送等第三方應用,室內的物聯網應用也可承載在小站網絡上。趙學知指出,定位精度是小蜂窩的天然優勢,能夠識別用戶的地理位置以進行更精準的廣告推送和大數據分析。比如在商場中根據消費者經常停留的位置,通過大數據分析為商場管理者提供商務分析,目前國內許多電子商務企業都在向這個方向轉型。
面向未來的5G演進,華為在小蜂窩領域也進行了大量的投入。在載波聚合方面,已經推出一款原型機,聚合未授權的(Un-Licensed)5.8GHz頻段上的80MHz頻譜和運營商現有頻段上的20MHz頻譜,實現了740Mbps的最高速率。同時,下一代小蜂窩的目標是吞吐量達到1Gbps、尺寸上縮小50%,這就需要更高集成度的芯片,華為已經開始研究新的芯片、天線技術,所取得的進展也位居業界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