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的表現來看,華為企業業務的進步是巨大的,但是行業對比仍有差距,特別是在細分行業中是有差距的。”在昨日的HNC網絡大會上,華為戰略市場部總裁徐文偉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從上半年的表現來看,企業業務年內將能完成35億美元的收入。
最近幾年,在傳統運營商市場之外,華為不斷在企業業務領域尋求新的增長動力。按照華為披露的財報數據,在過去的2013年,華為旗下的三個主營業務的銷售收入都實現了同比增長,其中企業業務的增長較為強勢,增長達到32.4%
而前不久,作為華為企業市場的競爭對手,思科CEO約翰·錢伯斯在一場演講中表示,在過去的幾年中,思科最初的競爭對手大部分已經被市場淘汰,而到了2018年其他競爭對手將所剩無幾,其中就包括華為在內的眾多廠商。對此,華為也予以了回應。
“華為作為企業市場的新加入者,沒有包袱,愿意創新。”對此,徐文偉向記者表示。
首曬成績單
盡管華為在運營商市場已經成為比肩于愛立信的通信設備商,但對于企業業務市場而言,華為還是個“新人”。這一市場不僅華為、思科在競爭,一些國內廠商也不甘落后。
“去年這個時候我們只是提出了一些行業解決方案,但是一年后的今天我們已經有底氣了。”華為企業BG市場與解決方案銷售部總裁何達柄對記者表示,敏捷網絡已經在全球的金融、交通、電子政務、能源等行業近200個用戶獲得廣泛的應用。
“一個數據可以分享,我們2013年數據中心交換機新增市場整體增長56%,成為行業第一,路由器增長106%,歐洲市場的訂貨量增長為200%。”何達柄對記者說。
從三年前的華為“行業系統部”,到現在成為企業業務集團,作為未來業績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之一,企業業務被寄予了厚望。華為曾預測到2017年企業業務收入將達100億美元,占總收入比例由2012年的5%增至15%。
“可以看到,企業業務的發展是很快的,從去年8月8日發布產品到現在,發展了200多個商用點。”徐文偉對記者表示,得益于今后的網絡特點:移動、寬帶、多媒體,華為企業業務的表現會更好,這些領域華為的解決方案是有優勢的。
據記者了解,為了支撐ICT的發展,華為在年初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將企業BG和運營商BG的研發部門打通,形成統一平臺支持兩個業務部門。
徐文偉對記者表示,華為在CT領域有較強的優勢,將其研發打通,是為了進一步支撐ICT的融合,讓華為更快地成為這個領域的領導者。目前兩大業務仍然是各自獨立運作,研發平臺并不完全屬于BG層面,但可以支撐各自的發展,架構上從兩維向三維轉變,更加“利出一孔”。
但面對目前的成績,華為輪值首席執行官徐直軍此前對記者表示:“我們并不敢說企業業務現在是成功的,要等100億美元目標實現以后。我們相信真正能夠達到100億美元規模以后,就掌握了這塊業務的特點,也構筑了面向這塊業務的能力和人才,就有面向未來更快速發展的可能。”
挑戰思科
華為一直被錢伯斯看作是最強勁的競爭對手,隨著華為企業業務技術和產品的不斷更新,火藥味正變得越來越濃。
在不久前的一場演講中,錢伯斯表示,科技產業的高速發展將成為該市場主要競爭對手,甚至為地球上每一家企業帶來一場“大屠殺”。他同時指出,在過去的幾年中,思科最初的競爭對手大部分已經被市場淘汰,而到了2018年其他競爭對手將所剩無幾,其中就包括華為在內的眾多廠商。
十天前,思科公布了2014財年第三季度財報。報告顯示,思科第三季度凈利潤為22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25億美元相比下滑12%。分析人士表示,傳統業務市場增長放緩是思科業績下滑的最主要原因,思科亟須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但另一方面,雖然增長速度已經放緩,但思科仍是全球網絡設備市場最大廠商,目前在交換機市場仍處于壟斷地位。
對此,徐文偉承認,雖然華為的企業業務在三年里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和目標相比仍有差距,特別是在細分行業領域,不過“由于沒有歷史包袱,也不需要打破所謂的利益架構”,在他看來,“光腳”的華為其實更容易在企業業務上打破邊界,實現革命性的發展。
“我們走的路子是創新、差異化再到領先,不會放棄任何市場。”徐文偉說。
以美國市場為例,雖然面對市場的“不公平”對待,但華為的態度依然是繼續拓展市場。所不同的是,采用如“教育”一類的細分行業來作為突破口。在華為看來,這樣的市場將更具開放性和敏感性,并且對于新技術和
“海外市場的發展和國內同樣重要”。徐文偉預計,企業業務今年將實現35億美元的收入,到2017年華為的目標是企業業務的收入能達到1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