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經濟學人》報道,現在中國公司開始贏得全球市場的第一。最近華為剛取代瑞典的愛立信,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電信設備制造商。盡管很多外國人還不會發該公司名稱的音(一些人讀成“夏威夷(Hawaii)”,華為甚至還特意制作了一個視頻,教外國人怎么念),但華為正在成為影響力日益擴大的全球性廠商,已經有能力與這個競爭激烈市場上最好的公司競爭。
此前海爾已經成為全球領先的白電制造商,聯想也在挑戰惠普的世界最大電腦制造商地位。今后還會有更多的中國公司加入他們的行列。私人控股的華為是中國打入西方市場長征路上的領袖級企業。其創始人任正非曾在PLA擔任工程師,最開始他甚至在中國都難以贏得客戶。但他的公司遵循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并轉而贏得國外市場:在歐洲其參與了一半以上已宣布的超高速4G通信網絡建設,同時還是手機市場上的強大競爭者。
該公司現在成為擁有員工14萬人,客戶遍及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營收達320億美元的龐大企業。通過提供價廉質優的電信設備,華為贏得了市場的尊敬。
懷疑
但華為的成功也引起了恐慌,這種恐慌不僅存在于其競爭對手中。據說令人擔憂的是該公司與軍事力量關系密切。西方人擔心,該公司正在建設的網絡在和平時期可能被中國間諜利用來竊聽,在戰爭時期可能會被突然切斷。他們視該公司為中國迅速擴大的網絡戰武器庫中一件非常強大的武器。
這是一些國家政府認真采納的一種觀點。今年早些時候,澳大利亞阻止華為參與一項在該國建設全國性寬帶網絡的計劃。該公司在印度的商業擴張也遭到反對。在美國,華為發展的意圖常常遭到阻撓,一個關注情報事務的國會委員會,正在對該公司嚴密審查;最近出現的一些網絡攻擊被認為是中國黑客所為,這更加重了對華為的懷疑。
西方國家政府也懷疑中國給予了華為等企業補貼、低息貸款和很高的出口信貸額度。歐盟委員會正在考慮就此發起調查。一些人猜測,中國政府在華為贏得海外合同上提供了幫助,以便間諜可利用其網絡監視更多的世界電子通信。
針對進口產品的爭議總是需要謹慎看待,因為貿易保護主義者會利用這種手段壓制新出現的對手。盡管如此,擔心電信安全問題依然是有理由的:最近的報告指出,中國政府支持的黑客行動大規模竊取了西方寶貴的商業機密。西方情報機構也提醒防范竊聽和網絡攻擊的風險,因為他們自己就是這么做的(針對伊朗核計劃的Stuxnet病毒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就華為而言,其是一家控制了網絡建設和管理的公司,非常適合偷偷安裝惡意軟件和盜取敏感數據。盡管其是私營公司,如果被發現有間諜行為,可能會遭受很大損失,但中國式的資本主義國家權力很大,意味著西方提高警惕是正確的。
但禁止華為競標商業合同屬于判斷上的錯誤,原因有兩個。一是來自中國的競爭總體上有利于經濟,特別是華為。這推動了經濟增長并帶來福祉。華為廉價但高效的設備,使非洲的移動通信革命成為可能。
盡快上市
另一個原因是,外國競爭對手奇怪地忽視了一個骯臟的小秘密:幾乎任何在中國生產電信設備的公司都遇到。中國制造商和設計商已經成為全球電信供應鏈不可分割的部分。阻止華為(或其中國競爭對手中興通訊),同時接納阿爾卡特朗訊、愛立信的網絡設備,可能只是讓西方政客感覺舒服點。但這并不能保障安全。華為的競爭對手在大肆渲染擔憂上獲得了利益,卻掩蓋了他們自己對中國分包商和補貼的依賴。
答案是堅持更嚴格的全面審查,不只是針對中國公司。各國政府需要非常清楚電信設備公司贏得業務需要滿足哪些條件--而今天的美國秘密安全審查過程卻沒有這么做。他們還應該做更多事情確保設備的安全性,不論是哪家公司生產。這意味著必須知道硬件零部件和軟件的來源,主動隨機檢測代碼和設備。
美國沒有有效的供應鏈檢查制度。相比之下,在英國華為設立了一個部門(與英國情報局密切合作),雇傭的人員都通過了安全審查,包括曾檢查過中國設備的前情報局雇員。這種審查可能會推高成本,但與禁止中國公司的進口,減少競爭并推高價格相比,這算不得什么。
華為也可以幫助消除外國人的恐懼感。該公司不透明的所有權結構和神秘的企業文化影響了其聲譽。該公司需要更為開放。對于私人控股的公司,實現這一目標的方式之一是尋求在一個全球性股市上市,如果不在美國上市,那么至少應在香港上市。更大程度的開放也有助于澄清中國企業如華為對美國和其他國家是沒有威脅的:因為他們是通過創新超越了本土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