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低成本要素發展時代已經結束,從2008年到2017年不到10年間,一些國家出臺貿易保護措施多達800余項。中國制造業受封鎖、打壓還會持續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日前,在由國務院參事室等單位主辦、新華網承辦的“2018國是論壇”上,河北省政府參事王福強指出,業界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面對挑戰,中國制造如何由大變強,由高速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時代?
“規模效應和產業配套能力,是我國制造業重要的競爭優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第四研究室主任許召元指出,要盡可能保持并擴大中國制造業的規模,保持門類全、配套能力強的優勢,防止在制造業質量還沒有提高到一定水平時,出現大規模低端產業轉移,造成產業“空心化”現象。
在保“大”的同時,中國制造更迫切需要解決如何變“強”的問題。“目前互聯網在流通領域的應用深入人心,減少了相關的交易費用,但對提升產品質量、品質的幫助還不夠。”國務院參事陳全生說,應推動制造業和互聯網深度融合,讓制造業“插上互聯網的翅膀”,以解決產能過剩等問題。
“2010年,三一集團實現100億元利潤用了7萬人;今年同樣完成100億元利潤只用了3.1萬人。”三一集團董事、總裁唐修國介紹,三一通過發展工業互聯網,重塑商業模式,變成了為全行業服務的平臺;數字化工廠對裝備和客戶數據進行挖掘,提升了效率。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文強認為,目前單個企業創新做得很好,但要建成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就必須集聚全球資源,搭建支撐整個制造業發展的創新體系。此外,比如航空工業要解決飛機葉片所需耐高溫材料的問題,我國在軟件、集成電路等方面還有很多弱項,這些都需要加強工業基礎。
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也為從需求端拉動制造業質量提升提供了手段。“很多消費者到日本去買其實是中國生產的馬桶蓋,說明并不是國內的產品不行,而是消費者對國貨的信心不足。”許召元認為,要提升消費者信心,必須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加強市場監測和信息完善,保護消費者權益,營造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安心、省心的環境。
阿里研究院副院長楊健也認為,過去制造業更注重產品質量和功能。到了數字經濟時代,“90后”“00后”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產品設計、生產環節以及購物、使用過程中的體驗,制造業一定要抓住需求新變化,為消費者“量身定制”。
互聯網對制造業水平的提升作用,還體現在遠程教育幫助提高工人素質。“要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中國智造,亟需一大批熟練的技術工人。但是,目前產業大軍主體還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農民工。”陳全生說,龐大的產業工人隊伍只能靠自己培養。
世界銀行全球營商環境評價報告顯示,從2013年到2017年我國開辦企業便利度排名大幅提升了65位。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登記注冊局副局長陳燁表示,下一步我國將推動“證照分離”改革,進一步優化市場準入的各項管理制度,同時力爭2019年上半年實現全國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8.5天以內,通過優化營商環境,促進企業更好發展。(記者 杜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