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副教授 沈逸
近日,《經濟學人》發表題為“今天,互聯網迎來‘獨立日’”的文章,稱“經過兩年的談判后,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將脫離與美國政府的聯系,成為新的不受國家政府控制的獨立組織”。這種“獨立”,在樂觀的《經濟學人》那里,被認為“將為未來處理網絡安全、隱私保護等互聯網事務引入新的組織模式,即需要全球網絡穩定運轉的所有直接利益相關方都擁有話語權”。這個獨立日的背景,是ICANN在摩洛哥Marrakesh召開的第55次會議,將最終形成一個有關ICANN問責制改革的方案,從而使得從2014年3月14日開始的ICANN監管權限轉移進程獲得階段性的成果。如果最終這個方案得到通過,那么,互聯網將迎來某種意義上的“獨立日”。
事情果真如此么?不妨先緩一緩歡呼,將時鐘撥回到若干年之前,看看比較完整的來龍去脈:2005年6月14日,聯合國互聯網治理工作組提交了一份24頁的報告,其中第5頁第16條就“互聯網根區文件和系統管理”的情況進行了評估,得出的結論是“處于美國政府的單方面控制之下”。這可以看做是有關互聯網獨立進程的一個階段性起點,也提供了衡量互聯網獨立程度重要標志。根區文件和系統,通常和所謂互聯網的根服務器聯系在一起,成為最具象征意義的互聯網關鍵資源。人們耳熟能詳的互聯網有13個根服務器,1個主根服務器,12個輔助根服務器,如何如何,說的就是這個。這里需要補充說明一點,這個說法從2001年之后就已經過時了:自2001年之后,互聯網的13個根服務器不再有主根和輔助根之分,在13個根服務器之上,多了一個“隱藏發布主機”,互聯網根區文件和系統,都在那個主機上,13臺根服務器從那個主機里直接讀取配置。這個配置的具體操作,由美國公司威瑞信掌握。
從那時開始,有關討論始終沒有中斷過,ICANN與美國商務部通訊管理局NTIA的博弈也始終沒有中斷。當然,美國有大殺器:如果ICANN的改革方案讓他有脫離美國管理的風險,美國商務部就威脅中止ICANN的招標資格。
后來在2013年,由于斯諾登的努力,事情出現了轉機,美國因為濫用全球網絡空間監控系統而面臨嚴重的道德壓力,作為應對這種壓力的一個方式,2014年3月14日,美國商務部NTIA發表聲明考慮轉讓ICANN的監管權限,由此啟動了漫長的進程。
通常被忽略的是,從啟動那個進程開始的時候,NTIA已經做了三個重要的安排,以規制整個移交進程的方向:
首先,重新拿出1998年美國商務部制定的方案,以“ICANN的私有化”為核心目標,確定整個移交進程。在ICANN官方頁面上有關移交進程的欄目里,明確說“私營部門領導下的ICANN”是美國推進ICANN監管權限移交進程的核心目標。人們通常忽視的是,在地球上,任何一個私營部門總是置于某個主權國家司法管轄之下的。不是很客氣的說,現在推進ICANN監管權限移交方案的人,已經忘記了1998年DNS之父波斯泰爾教授拼死抗爭美國政府監管的精神,而滿足于形式上的移交和獨立所帶來的虛假勝利快感之中。當然這是沒辦法的事情,但卻不應該成為遺忘和過度樂觀的理由。
其次,在一開始,就把監管權限區分成了至少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所謂ICANN注冊制和問責制的改革,一個部分是對根區文件系統相關監管職能的改革。后者,是通過美國商務部、ICANN和威瑞信公司三方單獨展開的,沒有記錯的話,截至2016年3月初,有關根區文件系統的相關移交進程還沒有達成總目標的40%,ICANN首頁上迄今還沒有看到所謂“平行環境下根區文件和系統監管”運行測試的公開結果,威瑞信公司修改代碼的進程遲遲沒有消息,替代NTIA的根區文件和系統監管機構的設置進程也沒有取得應有的進展。
第三,用對新ICANN問責制的討論轉移對美國實質性移交監管權限討論的關注。
盡管是這樣一個不完善的移交方案,通過之后還要被NTIA審核90天,被美國國會審核30天。之后,才有可能生效。
上述簡單事實的分析有助于人們認清所謂互聯網獲得獨立進程的難度和復雜性,也從另一個方面證實了美國對互聯網監管的力度。
從有了互聯網開始,謀求互聯網的獨立進程,就是網絡社區的美好愿望,而在今天,人們當然有理由歡呼這個移交方案草案的達成,因為畢竟有了希望;但另一方面,真的猛士應該清醒的認識到,這僅是漫長隧道盡頭隱約傳來的曙光,這遠遠不是結束,甚至不是結束的開始,可能僅僅只是開始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