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發前夜的全球云服務市場又迎來一個重量級選手。
華為副董事長胡厚崑8月31日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華為是做連接起家的,連接有多個層次,包括物理連接、數據連接、情感連接和最深層的智慧連接。而智慧連接基于云,因此,“云是華為未來的重要戰略”。
華為是一家成長于中國電信和IT浪潮之巔的標志性公司。它從電信設備起家,在28年間以技術積累為特性,逐步進化到電信設備、企業云服務和智能終端領域的全科技公司。尤其在智能手機領域,華為已經成為繼三星、蘋果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公司。企業云服務是華為繼智能手機之后下一個戰略性業務,華為希望2020年云服務收入超過100億美元。胡厚崑自信地說,這個目標明確,“肯定能夠實現。”
阿里云母公司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此前估算中國云計算市場的規模未來可以達到400億美元。這意味著華為打算在三四年時間內,從無到有地占領1/4的國內云服務市場。
中國云服務市場尚在發刃期,核心市場聚焦在希望能夠降低服務器部署成本的中小企業,這個市場主要被阿里云把控。華為的這個目標寄望于突破工業、金融、汽車等需要大量高端云服務的廣大市場。
胡厚崑認為,下一個十年將是云的2.0時代。如果把現有的云服務市場商業模式比做用一把鑰匙開所有的鎖,那么華為要做2.0版本的云,這朵云的特性關注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不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云解決方案。
華為目前鎖定云服務市場的三大角色定位和戰略方向:提供最具創新力的云技術、為各行各業提供不同的云服務、建設云生態。這既基于華為的優勢,又是華為的目標所在。
在云技術方面,胡厚崑底氣十足。華為擁有深厚的研發實力,且整合速度飛快。
華為目前在全球有8萬研發人員、16個研究中心、超過1500個實驗室。但此前,華為整體的計算資源非常分散,難以共享,利用率低。從2013年開始,華為開始整合研發資源,實現代碼和研發作業的上云部署,重構研發流程,效率大幅提升,其中,資源復用率提升2.5倍,各環節作業時間平均縮短50%,產品上市時間也大幅提前。
市場分析機構IDC中國區總裁霍錦潔向《財經》記者分析,華為技術實力確實很強,因此看好它在云服務市場的前景。而且,華為此前的主要客戶為全球電信運營商,云服務對管道連接性的要求很高,這也將成為華為在云服務市場的優勢之一。
目前,華為云的收入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幫助電信運營商網絡云化;二是幫助企業建立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體系;此外,幫助第三方云服務商建立云服務系統也是重要收入來源之一。
但作為IT領域的后進入者,華為在云技術上面臨的挑戰也很大。某國際云服務巨頭中國區高管分析,云服務包括三個層次: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和軟件即服務(SaaS)。華為擅長的是前二者,尤其是IaaS層,但在SaaS層的積累剛剛開始,需要持續發力。
這也將成為華為下一階段在云服務創新技術領域的突破重點。胡厚崑明確表示,華為要進一步部署人才戰略,吸引更多頂尖人才。
精耕云服務市場,華為還有另一大優勢,即多年形成的、遍布全球的服務體系。胡厚崑將此解讀為“接地氣”:云服務不是建幾個機房、提供一套通用的平臺就齊活了,需要沉下心去理解各行各業特點,把握業務特點帶來的不同需求,并匹配創新的云技術和解決方案,做到“按需應變”。
胡厚崑說,目前并沒有看到其他公司可以像華為一樣,向中小企業之外的各行各業提供完整的技術和服務解決方案的能力。
到目前為止,中國云市場仍處于擴張階段,包括華為、阿里云、騰訊、和三大電信運營商等,云服務市場上沒有一家公司擁有綜合平臺優勢,角力各方優劣勢各不相同,但目標是一致的。到2025年,所有企業企業都會用到云技術和云商業模式,85%以上企業應用會被部署到云上。這個市場前景廣闊。
中國云服務市場今年迎來了爆發性增長。工業、能源、政府、教育等重要大型行業對結合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VR、AR等全新科技的更深層云服務開始出現主動需求。個性化和差異化的服務必然成為云服務公司在這個市場勝出的關鍵因素。
霍錦潔分析,華為做大云服務的第一個挑戰在于,以前最大的客戶群是運營商,而細分行業的云服務需求及商業特性也跟運營商有所不同,華為需要時間去調整和適應,這不僅是華為的挑戰,也是所有云服務公司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