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我不懂技術,所以阿里的技術才是最好的。他們的領導知道這個搞不下去,而我是不知道這個搞不下去,只是說了句這個東西一定得搞下去,所以做出了‘雙十一’這種需要云計算支持的服務。” ——馬云
3月21日下午2時58分37秒,阿里巴巴中國零售平臺交易額(GMV)突破三萬億元,有望在2016財年內超越傳統零售企業沃爾瑪。三萬億的背后,離不開技術力量的支持。據了解,阿里巴巴正在造一臺“全球通用的超級計算機”,這臺計算機已經服務了60多個國家的180萬家企業。
不懂技術 馬云的劣勢反成優勢
英語教師出身的馬云,曾多次說過,自己并不懂技術。相比理工男馬化騰、李彥宏,技術是馬云的劣勢,但正是這種劣勢,在阿里巴巴崛起壯大的過程中,一次次轉化為優勢。馬云曾說,正因自己不懂技術,所以阿里的技術才是最好的。因為不懂技術,所以馬云及阿里對技術人員十分尊重,也敢于放手,給予技術團隊最大的自主權。
以阿里目前最重要的戰略云計算為例,五年前,各大互聯網企業都在發力云計算,但最終阿里在該領域脫穎而出。“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的領導知道這個搞不下去,而我是不知道這個搞不下去,只是說了句這個東西一定得搞下去,所以做出了‘雙十一’這種需要云計算支持的服務。”
在馬云看來,在技術推動下,阿里巴巴將DT(數據時代)調整為重要的戰略,希望利用DT來激活生產力。而目前,DT技術正在變成阿里巴巴戰勝亞馬遜和ebay的優勢。
云計算 支撐“雙十一”海量交易
2015年“雙十一”,阿里創下912億交易額的新紀錄,背后支撐的是云計算。阿里實現3萬億元交易額背后的海量交易,同樣離不開云計算。阿里云總裁胡曉明曾介紹說,“雙十一”期間,阿里把淘寶天貓核心交易鏈條和支付寶核心支付鏈條的部分流量,直接切換到阿里云的公共云計算平臺上,通過將公共云和專有云無縫連接的模式,全面支撐“雙十一”。阿里因此成為首個將核心交易系統放在云上的企業,阿里云也成為全球第一家有能力支撐核心交易系統的云服務商。正是因此,系統有效應對了“雙十一”當天14萬筆/秒的交易創建峰值、8.59萬筆/秒的支付峰值。
“我們用中國的計算力量支撐了商業史上的又一個新紀錄。而這些世界頂尖的技術,正在通過阿里云加速向外輸出。”胡曉明說。任何公司、機構、個人,不需自己購買服務器,只要聯網即可一鍵開啟使用阿里云提供的計算資源。
2016年初,阿里云發布大數據平臺“數加”,是全球首個囊括前、中、后臺的大數據一站式開發平臺。而鐵路售票官方網站12306同樣采用了阿里云技術構建起了龐大的混合云。2014年春運售票高峰期,阿里云公共計算平臺分流了12306高達75%的余票查詢流量。
DT時代 大數據為商業賦能
2014年初,馬云明確了阿里未來的戰略:走向激活生產力為目的的DT數據時代。馬云的策略是讓數據、云計算成為中國商業的基礎設施。
利用大數據為商業賦能,是阿里巴巴為中小企業帶來的最大福音。大數據為商業賦能,簡單說就是經過大數據分析,描摹出用戶的特征和消費偏好,以此進行更好的營銷。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淘寶的“千人千面”。
“每個買家登錄的淘寶頁面,都是不一樣的。‘千人千面’看起來簡單,實際上技術挑戰不小。我們根據用戶的不同數據,給他們打上不同標簽,再推薦出買家搜索過或與買家消費能力和喜好匹配的不同商品。”阿里巴巴數據技術及產品部技術專家羅金鵬說。
在阿里的數據系統里,ID匹配月調用次數多達200多億次,ID畫像月調用次數近20億。“你能承受多大的業務體量,你的技術才能有多強大。也只有數據技術做好了,才能做好精準營銷,為賣家提供更及時的策略,消費者體驗也能更好,自然也會反哺三萬億元的GMV增長。”羅金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