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12月26日,銀監會317號文下發,可以說構成了2015年中國IT市場的大氛圍。今年12月16日,習大大在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提出“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無疑對即將到來的2016年乃至未來產生深遠影響。
去年“317號文”,今年“命運共同體”,2016年中國向外企究竟釋放了什么信號?
身未動,心已至。其實,一系列IT市場上的大動作已經在今年第4季度噴薄而出:
10月西雅圖中美互聯網論壇上,思科與浪潮成立合資公司;
12月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微軟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CETC成立合資公司C&M;
2016年2月,谷歌也將部分重返中國;
再加上此前,紫光主導組建紫光華山,IBM授權高端處理器POWER8知識產權,戴爾宣布在中國豪擲1250億美元……
這些市場信號無疑都與“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相呼應。
由此可見,在尊重網絡主權的基礎上強調開放合作,已經成為未來的市場主基調。它不僅體現的是中國“一帶一路”全球化的大格局,另一方面也向在華外企釋放了重要的基準信號。
一,企業的全球化需求開放合作是全球化大勢所趨。從企業角度講,全球化企業勢在必行。
早年,我們一想到全球化企業就離不開在華外企?;仡櫷馄笤谥袊膸资臧l展,可以總結為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
一,將中國作為制造工廠;二、將中國作為銷售市場;三,將中國作為人才基地。
而現在,全球性企業則構建在全球統一價值、全球統一技術和全球統一流程的基礎上,能夠跨邊界無縫運營。本地和國外的概念已經模糊,全球化企業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邁克爾﹒戴爾今年9月宣布5年在華投資1250億美元時的一句話,頗能代表中國對于全球化企業的重要性:“沒有中國市場,就沒有戴爾的現在和未來。”
如今,戴爾已經是生產、運營、采購、服務全面本地化的企業,它對中國經濟的貢獻不僅限于過國內業務,而且還與中國分享全球業務。比如,戴爾65%全球出貨量在中國采購生產,投資1250億后預計將對中國出口額貢獻1750億美元。
未來,這樣的外企也將越來越多。
習大大訪美期間接見戴爾首席商務官兼企業解決方案總裁Marius Haas
另一方面,全球化不僅體現在華外企發展上,針對中國已經走出去的企業同樣如此:
在資本上,阿里巴巴是美國上市企業;
在銷售上,華為海外收入幾年前就已經超過中國收入;
在運營上,聯想通過收購IBM部分業務已經實現了生產、物流、采購的全球化一體化;
在“一帶一路”新國策上,浪潮已經和俄羅斯簽訂了信息基礎設施合同,讓中國的云計算走出去……
這些最先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無疑也是他國眼中的外企,它們也正逐漸成為或者已經成為全球性企業。
二,中國的全球化需求開放合作是全球化大勢所趨。從中國發展角度講,“一帶一路”是中國進一步實施全球化戰略的重要一步。“一帶一路”首先就要構建起我國與沿線國家之間的互聯互通:
一方面,互聯互通需要構建一個四通八達的物理環境,實現物流的互聯互通;另一方面,互聯互通還需要構建一個高效互聯的網絡環境,以實現信息流的互聯互通。
“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將更有利于從頂層設計角度看待物理設施的互聯互通,創造一個層次更高、范圍更廣的合作結構,形成關系更加緊密、利益更為穩固的經濟共同體。
這其中強調互相信任,注重互利,而開放合作則是紐帶。在中國實施全球化的戰略中,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不可或缺。
走出去的種種經歷,華為早就體驗過。
任正非今年接受英國媒體采訪時也認為,開放是促進進步的力量。他公開支持英國近期建立網絡安全監管委員會,“歡迎以監管的方式來對待華為”。
任正非說:“就像西方用了我們大量設備,絕大多數西方國家并不認為我們的設備不安全。中國網絡也使用大量的西方設備,是否安全,在于制度和管理問題,沒有一樣東西是自然安全的”。
正如老一輩科學家所言,“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網絡空間無國界,但每個國家依然有自己的網絡主權。全球化的企業也必須要遵守各國自己的法律法規。
三,開放合作與彎道超車當然,開放合作建立在網絡主權基礎之上。
作為一個網絡大國,中國向網絡強國轉型依然需要大力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開放合作與核心技術并不違背,中國自己的核心技術也可以在技術合作的基礎上,通過應用實踐獲得彎道超車的機會。
在全球信息產業進行新一輪互聯網革命的同時,我們看到在IT產業鏈中,中國最薄弱的基礎環節正在獲得突破:
天河二號已經六次蟬聯全球超級計算機HPC冠軍,此前它主要與英特爾處理器技術合作,并獲得了寶貴的技術經驗,據悉它明年將逐步采用中國自主研發的處理器;
阿里此前采用IOE成熟商用技術得以快速創建了電子商務帝國,在此基礎上通過互聯網應用實踐,又自主研發出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基礎軟件。它們摒棄了傳統軟件的許可證銷售模式,而是通過最新的云服務方式推向全球市場;
開源技術的開放性,使得國外先進技術快速傳播到中國,也引得中國青年投入其中并為開源社區貢獻自己的技術源代碼。這種良性互動使得越來越多真正技術創新的企業在云計算、大數據等領域崛起,它們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青睞,也為中國行業企業用戶贏得了真正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國產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