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整體規模達到9.028億美元,同比2013年增長61.9%。伴隨著微軟、IBM等國際公有云在中國市場的介入,國內云服務領域競爭格局已開啟。
除了外來者的進入,國內的云計算巨頭公司也進入混戰,阿里云、天翼云、騰訊云是過去一年市場上最受關注的三個“巨無霸”服務商。IDC數據顯示,2014年,阿里云在中國公有云市場的占有率達29.7%,超過亞馬遜、微軟和IBM在中國市場的份額總和,穩居中國公有云市場的領導地位。
今年“雙十一”,阿里巴巴公布當天系統交易創建峰值達到每秒鐘14萬筆,支付峰值達到每秒鐘8.59萬筆。相比2009年首屆雙11,訂單創建峰值增長了350倍,支付峰值增長了430倍。
阿里云之上,阿里巴巴得以最少的成本搭建起支撐這一紀錄的系統架構,而且承載包括淘寶、天貓、萬網等核心業務。在集團收入占比只有3%的阿里云從技術上實現了“沒有難做的生意”,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阿里巴巴的技術能力與邊界。
近幾年的發展中,阿里云的價值逐漸從企業內部轉向為面向社會的“公共基礎設施”、“給社會賦能的普惠技術”,阿里云的身上也映射了中國社會創新成長與局限。
創新基礎設施
2015財年,阿里云收入12.7億元,在國內市場占據最高份額。
目前,阿里云包括創業公司、中小企業,以及政府、金融、能源等大企業在內的客戶數已經超過了140萬。
阿里研究院的報告顯示,相比于傳統IT技術,使用云計算可以節省70%的IT成本,并且提升300%的創業效率。
無形中,云計算彌補了中國“匱乏IT人才”的短板。中國缺少美國一樣的科技巨頭,當前的教育、文化環境也不足以誕生類似的人才,甚至基礎的IT人才也相對匱乏。在這一波創業浪潮中,國內出現了太多擁有一定資源、行業積累、創意,但“只差一個程序員”的創業者。
云計算雖然無法替代程序員,但云計算卻大幅降低了創業給程序員帶來的負擔,因為基礎IT設施的部署、維護都可以由阿里云實現,同時,諸如電商流量、垂直行業能力KPI等各種資源、數據的調度也均由云計算完成,相當于阿里云1000多名工程師的技術智慧共享給全國創業者使用。
也正是因此,在中國提出萬眾創新之后,部分地方政府均把云計算視為吸引創業者必不可少的環境要素,其重視度絲毫不弱于減稅優惠、辦公場所、創投資源。也正是因此,馬云說“云計算已經取代過去的’三通一平’”,成為地方政府最需建設的工程。
阿里云資深總監李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云計算的產值并不大,但這是一種支點型技術,有這個支點在,周圍可以有無數的人、企業去跑杠桿,撬動企業、行業、經濟的巨大變革。”
政策配套制約
目前,阿里云除了支撐創業,還想延續到金融、醫療、能源等傳統行業,以及政府服務。但是,這兩者的進展卻遠遠落后于前者。
“什么時候云計算可以納入到國家政府采購目錄?”李津告訴記者,阿里云花了巨大的努力和代價去推動這一政策改革,“但是,我們沒想到觀念的轉變會有這么難。”
2013年起,工信部曾推動政府采購云服務,當時測算,中國政府每年信息化采購規模500億,是公有云市場規模的10多倍。而且,政府采購云服務對于節約成本、政務透明、政府數據開放、政府職能轉型有莫大的推動作用。
2014年,工信部牽頭起草了《政府采購云服務指導意見》,財政部當時也發布《關于推進和完善服務項目政府采購有關問題的通知》。但萬事俱備之時,政府采購云服務被相關主管部門叫停。
“因為工作都被工信部、財政部做了,很難算成有關部門的政績。該部門‘只好’砍掉現有成果,然后自己出一套新的流程標準。” 工信部一位牽頭人曾向記者透露:“在地方政府調研中,不少部門就等著這個政策發布,一經發布,他們就會采購云服務,現在只能擱置了。”
而今,國務院雖然數次出臺文件要求“加大政府部門采購云計算服務的力度,探索基于云計算的政務信息化建設運營新機制”,但云服務納入振幅采購目錄依舊遙遙無期。
2014年6月,阿里巴巴集團與河南省政府簽署《云計算和大數據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協議第一條就是把阿里云計算納入河南省政府的采購目錄中。2015年,阿里巴巴在與其他省政府的戰略合作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把云計算納入當地政府目錄”。而在此之前,阿里云還要跑遍全國各省的管局去落實“備案制度”。
當然,不只是政府。銀行、保險等金融類企業在云計算應用上也遭遇諸多限制,在銀監會、保監會的監管要求中,兩類公司大部分業務都不允許使用云服務,而這主要是出于安全考慮。但事實上真正限制云計算應用的并非安全問題,而是安全背后的責任體系。
拿來主義失效
不過,在李津看來,中國云計算真正缺少的是“自信心”。
中國是互聯網的純技術輸入國,過去多年的中國互聯網也習慣了拿來主義,“在中國做技術很難有信心,往往都需要去美國找信心,用別人認可的技術。”李津表示,上個世紀,華為、海爾支撐著中國的自信,但互聯網領域還沒有這樣的公司出現。
在云計算領域,拿來主義絕對是行不通的,完全用別人的技術構建的社會基礎設施,很難支撐整個社會的變革。
但是,人才太少了。李津介紹:“美國,一個AWS就有6000人去做云計算底層技術,比中國所有云計算開發的人還多。”而同時,中國的IT人才都在流向前端應用,底層架構人才幾乎為零。
阿里云首次建立自信靠的是飛天的5K項目。2013年8月,阿里云代號為“飛天”的大規模分布式計算系統成為了單集群規模達到五千臺服務器的通用計算平臺。這一能力與Google、Facebook并駕齊驅,而該項目所有的技術都是阿里云自己完成的。
“但飛天并不是獨一無二、偉大的項目。”李津稱。
2015年7月,阿里云與中科院成立聯合實驗室開展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前瞻性研究,研制量子計算機,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王堅表示:“如果要在如今的前瞻技術中選擇,我一定選擇量子計算,從追隨者成為引領者,這是每一個科技公司的偉大機遇。”
在采訪中,李津也告訴記者,阿里云今后會與科研機構合作在更多的前瞻領域布局。李津表示:“我們希望,有一天中國能崛起偉大的互聯網公司,而且不只一個。也許,這個改變需要30-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