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要不要進入公有云市場,華為的態度一直是顧左右而言他。
4月21日,華為副董事長、輪值CEO徐直軍在當天召開的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表示,華為將在今年7月正式推出公有云服務。
這意味著華為將走出“幕后英雄”的角色。目前公有云市場既有亞馬遜、IBM、微軟這樣的互聯網廠商和IT廠商,也有中國移動、電信等運營商。尤其運營商是為華為貢獻絕大部分營收和利潤的最重要客戶群。
對于未來在云服務市場與電信運營商的競爭,徐直軍表示,“現在他們也沒做起來,如果我們做好了,運營商將是我們的重要伙伴,未來我們可以跟運營商一起來發展業務。”
華為走出幕后
在云計算上的實力,是華為選擇進入公有云市場的基礎。
華為在2010年底啟動“云帆計劃”,正式宣布進軍云計算。2011年10月,華為宣布成立IT產品線。2014年,華為正式發布其名為Fusion Sphere 5.0的云操作系統。
4月21日,華為常務董事、產品與解決方案總裁丁耘表示,華為目前已經形成從計算、存儲到網絡,再到操作系統的端到端云計算解決方案。
經過近四年的發展,華為推出了一系列基于云計算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其服務器、存儲、分布式云數據中心等均積累了不少用戶基礎。數據顯示,目前,華為在全球建設了400多個數據中心,其中有120個云數據中心。
與此同時,華為還是云計算開源組織OpenStack的重要參與者,用丁耘的話說,“華為對OpenStack總體貢獻度排名在前十之內”。華為云計算的客戶既有運營商,也有能源、金融、交通、媒資、制造業等垂直行業廠商。
不過,一直以來,華為在云計算市場的角色都是解決方案提供商,屬于“幕后英雄”。
對于華為進入公有云市場的初衷,華為常務董事、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對記者表示,IT設備的變現既可以是賣產品的模式,比如賣計算、存儲產品,也可以是提供服務。
“大型企業既要有私有云,也對公有云有需求。”徐文偉認為,華為的云計算能力能讓企業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間方便地遷移,“因為華為的公有云和私有云基于同一個架構”,這樣可以讓企業能夠享受到公有云的成本優勢。
不過,對于華為在公有云市場的具體細節,華為相關高管均表示,要等到7月份正式運營后才能解開謎底。
向IT轉型
華為的云計算布局是其整體ICT轉型的一部分。
“假如5年前不下決心進入IT,很難想象今天的華為會是什么樣子。”徐文偉表示,從通信廠商(CT)向通信和IT融合的ICT轉型,是華為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戰略部署。
他認為,發展到現在,華為成為一個同時具備CT能力和IT能力的廠商,而目前華為的IT產品西安已經很齊全,產品和技術都不錯了,進入了快速增長期,“現在缺的可能還是生態,因此我們提出了開放合作、聯盟等一系列策略,華為的開放不是說說而已的口號”。
事實上,另一家老牌電信系統設備商愛立信近年來也將在云計算、大數據等方面投入重兵。
去年一季度,愛立信推出了自己的云系統。而在去年下半年,其又一口氣收購了四家美國的創新云技術公司,并且與一家領先的云安全廠商達成戰略合作。
對于華為來說,直接進入公有云市場,也意味著與自己的最大客戶群——電信運營商,產生直接競爭。
目前,中國移動、中國電信、聯通等運營商均在公有云市場磨刀霍霍。事實上,華為本身也是運營商云服務背后的解決方案提供商。
對于可能的角色沖突,徐直軍表示,首先,目前運營商在公有云業務也還沒有做起來;其次,如果華為未來做得好,還可以與運營商合作。
華為在4月20日發布的2015全球聯接指數(GCI)中表示,全球云存儲市場規模為87億美元,預計到2018年將增長到145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