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秋,頭發花白的倪光南坐在并不寬敞的辦公室里,接受專訪。這位7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信息界的元老之一,如今重回公眾視野。
這一次他現身于因“棱鏡門”事件而受到公眾關注的信息安全領域,并且成為中國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產業聯盟的積極推動者。當他在1999年離開聯想回到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下文簡稱“中科院計算所”)后,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推廣以Linux為代表的開源軟件中,主張建立自主完整的軟件產業體系。至今15年,他一直呼吁要打破微軟對PC操作系統的壟斷。2014年中國政府采購禁用Win8,他說“備受鼓舞,也感到責任重大”。
源頭與拐點
中國計算機行業的源頭可追溯至1956年—中科院計算所的成立。兩年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臺計算機“104機”在這里誕生。
又過了三年,倪光南自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畢業分配到中科院計算所。就在“104機”研發成功之時,西方進入集成電路時代,革命性的微處理器出現。倪光南在吳幾康等“海歸”科學家的領導下,參與研發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臺電子管119計算機。
早年中科院計算所研發成功的“109丙機”等計算機,雖談不上世界領先,但與發達國家差距不大。1974年8月,周恩來總理親自過問,原四機部、原一機部、中國科學院、新華社等機構聯合發起設立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簡稱“748工程”。“748工程”被倪光南稱作“國家當時對漢字處理最大的支撐”。至改革開放后,漢字的計算機應用愈加緊迫,海外行業巨頭迅速進軍漢字處理領域。倪光南記得,“當時微軟做中文視窗,就從我們這邊挖走了人才”。但這只是中國基礎本就薄弱的信息產業潰敗的一角。
“我們在計算機領域很快就落入了低端。”倪光南解釋,“低端”的主要原因是,動蕩期間,恰逢世界集成電路技術發展關鍵期,中國與世界的差距拉大。這樣,改革開放后集成電路芯片就全都靠進口了。
1984年春,原國家科委開會研究“世界新技術革命與我國對策”。就是在那一年,鄧小平摸著一個上海小男孩的頭說:“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當年12月,從加拿大工作后回國的倪光南加盟聯想,出任總工程師。多年以后他回憶,當時自己的想法是“使即將成為產品的聯想式漢卡真正做大”。就在那一年,中國實施增值稅。17%的稅率,對于方興未艾的高新技術產業是一種重負。倪光南等人在政協會議上提出,對高技術產品要有優惠政策,“微軟1992年度總營業額為27.5億美元,總盈利7億美元,如果要交17%增值稅,利潤就很微薄,難以持續發展。跨國大企業尚且如此,更何況中國的小企業?”
這類提議最終催生了6年后的“18號文件”:希望通過稅收優惠政策引導,鼓勵資金、人才等資源投向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進一步促進中國信息產業快速發展。
與微軟較量
然而,正是“18號文件”出臺后,不少地方看好印度模式—軟件離岸外包。
在倪光南看來,那是跨國公司的“忽悠”—“中國發展軟件業有很大的優勢—人才、市場,但外國人不希望我們與其競爭,所以會勸我們做印度模式,只給他們打工,而忽視發展自主的軟件產業體系。”
“18號文件”為中國軟件業迎來了黃金十年,“不過應當看到,雖然我們軟件業市場規模比較大了,但在操作系統和數據庫等關鍵核心技術方面仍受制于人,對于信息安全的影響挺大。”倪光南說。
2002年,微軟聘請麥肯錫撰寫的《中國軟件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被披露。其中,微軟為中國軟件業制定了“遠景目標”、“發展階段”和諸多“舉措”。
“按照報告中的發展戰略,做操作系統不是中國人的事情,中國只要直接使用Windows就可以了,頂多是做做Windows的‘本地化’。”倪光南說,當時微軟CEO鮑爾默也提出了“技術生態系統”—微軟在上游,掌握Windows等平臺軟件;中國軟件產業在下游,為Windows開發應用軟件,或者為微軟做“軟件出口”。
倪光南贊賞2005年北京市科委支持的“揚帆工程”和“起航工程”。它們支持了國產操作系統,但也僅僅是“地方政府支持,沒有形成國家的大項目”。曾參與“揚帆起航”的共創開源軟件公司原總經理、如今倪光南的主要助手曹冬則說:“可惜這樣的支持沒有延續下去,半途而廢。”
最好的時機
對微軟停止XP服務,倪光南覺得“對中國用戶的傷害還是很大的,中國有兩億人要用XP,怎么可以想停就停呢?”他因此“更加感覺到在操作系統上受制于人的嚴重性”。
事實上,“斯諾登事件”發酵后,倪光南們的工作推進變得順利多了。曹冬說,一系列事件終于讓大家相信一些進口技術設備中存在“后門”。
“斗爭”了這么多年,倪光南覺得,隨著中國軟件業的壯大,微軟應該承認“自己的競爭優勢越來越少了”。比如說,微軟在深圳的硬件團隊宣布大量裁員。
2013年冬,中國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產業聯盟成立,也許可以說是應對微軟宣布停止XP 服務的一個舉措。
目前聯盟已有近百個成員單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為理事長單位。
聯盟的目標就是希望用國產操作系統來替代微軟,“因為Win8不能用,XP停止服務,天然有這個市場需要我們去填補空缺”。
操作系統的好壞在于它所支持的應用,“沒有應用,我用你的操作系統干什么?”倪光南形容這是雞生蛋和蛋生雞的關系。“為什么以前那么多人給微軟做開發,現在卻給安卓和蘋果手機開發新應用技術,就是因為安卓和蘋果的用戶多,能賺到錢,而應用越多,手機用戶會覺得這個系統更好用,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他說。
到目前為止微軟的WP手機還沒有進入良性循環,因為應用還不夠多,用戶少,開發者的積極性不高。倪光南解釋,“老牌的操作系統企業換一個領域還如此,更不用說沒什么規模的國產操作系統企業了。其實關鍵還是國產操作系統的產業鏈不夠完善,聯盟的重點就是營造它的生態系統。”
作為一個宏愿,倪光南希望中國自己的智能終端操作系統,能成為世界上該領域中繼蘋果、谷歌和微軟這三家系統以外的第四家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