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上月底在美國上市引發廣泛關注。有人就此提出疑問,中國的阿里巴巴為何不在中國上市?中國是否將本應屬于自己的金融機會拱手讓給了美國?大股東日本人是否收獲了更大利益?對于這些疑問,筆者認為,應從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的金融含義、股東含義以及實體經濟含義三個方面加以審視。
第一,美國讓阿里巴巴以在美開戶、在美募資的方式,將其2280億美元的總市值呈現為美國貨幣體系中的“泡沫大蛋糕”。且不論該賬戶的所有者是誰,也不論其250億美元募資必然會返投中國大陸、再以結售匯和購買美國國債方式參加中美貨幣循環,總之,此舉使得當今世界資本市場上最大的“蛋糕”被放置到美國自己的貨幣體系中。這個“泡沫大蛋糕”對解決美國經濟當前的結構性主要矛盾,即財政收支失衡、貨幣超發失衡、實體經濟失衡的矛盾,至關重要;美國股市也急需阿里巴巴這樣巨大的金融產品來支撐一下,以顯示其“繁榮”。
第二,日本人作為阿里巴巴的大股東,必將收獲其前期風投的股權回報;但也僅此而已,因為阿里巴巴的VIE結構,會使該公司的股權與經營權徹底分離。也就是說,日本大股東并不能夠實際控制公司的運營,它收獲的只是正常的投資回報和大股東名義,而失去的是馬云團隊經營管理權和實體經濟影響力。
第三,中國獲得阿里巴巴250億美元的募資增量,對于中國實體經濟的質量提升和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此舉確立了其商業模式在全球范圍內的創新和領先地位,堅定了廣大淘寶店主的創業信心,中國政府還隨時掌控著潛在的“電商收稅權”。可見,基于阿里巴巴上市,中國獲得了穩定的創業、就業機會和財政增長潛力,收獲的是實體經濟和市場經濟實實在在的“好處”;相反,如果由中國股市來收獲這個“泡沫大蛋糕”的話,對于中國低迷已久的滬深兩市和失利股民而言,并非利好。
對于中國資本市場而言,現存主要問題是已有上市公司和金融產品即股票過多,而廣大股民進入資本市場的貨幣資金,由于股票眾多而過于被攤薄。如果阿里巴巴以其接近1.4萬億的市值在滬深任何一地上市,吸收人民幣的股權募集,對中國股民來講,我們每一個人的口袋將進一步縮水,滬深股市將進一步稀釋,每一份投資將進一步無望得到升值,難道這對中國股市的未來發展是好事嗎?對于中國來說需要的是實體,而不再是泡沫。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美國所收獲的成果恰恰是我們不可承受之重,我們絕不需要進一步攤薄老百姓在股市中的股票份額,我們需要的是既讓阿里巴巴上市,又使中國實體經濟強壯。
總而言之,中國收獲了阿里巴巴的實體經濟價值、美國收獲了其虛擬經濟價值、日本收獲其股票的市值名義價值;雖然三方共贏,但中國是實體經濟增長的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