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備份和恢復技術對云服務而言至關重要。本文介紹了如何選擇合適的云備份工具。
許多公司采用云服務沖著經濟高效的、按使用量付費的應用程序、平臺和計算資源而去,另外沖著高可用性這個好處。但是無論一家公司為所有業務部門實施云服務,還是僅僅用于特定的應用程序,必須制定一項連貫的戰略,該戰略還要將數據備份和恢復考慮進來。萬一出現應用程序故障、服務器崩潰、自然災害或惡意軟件攻擊,IT人員就需要能夠確保關鍵業務型應用程序、服務器和數據繼續正常運行。
許多公司直到決定選定云服務提供商之后才考慮備份技術和戰略。在一些情況下,比如對方是軟件即服務(SaaS)提供商,備份技術和政策方面的靈活性很有限。如果對方是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提供商,更能夠定制數據備份實施方案。
IT主管們常常詢問:既然云服務具有天生的高可用性,是否因此不需要備份戰略了;答案總是需要。備份是總體業務連續性戰略的一部分,那樣萬一發生了災難,不僅可以確保數據可用性,還可以恢復意外刪除和數據變化。
整合的備份政策
公司需要確保現有的備份戰略與當前的業務需求和云服務帶來的經營模式相一致。在全球環境下,由于應用程序需要在不同的時區都能夠訪問,找到合適的時間來處理日常的數據備份流程可能并非易事。
許多提供商無法提供磁帶服務以便長期保留數據;大多數傳統提供商的許可證條款與云服務的按使用量付費的商業模式不一致。于是必須考慮到數據的移植性。備份數據能夠復制到其他地區嗎?如果能的話,數據是否需要進行加密,確保遵守隱私法?
考慮到托管服務的連續可用性,企業組織在可以將精力投入到帶來更高收入和盈利的核心業務活動這種情況下,是否需要繼續投入到IT操作技能和資源?簡而言之,內部部署型戰略可能不再是符合云時代下企業政策和業務要求的最好最高效的方式。備份政策需要結合整個云戰略通盤考慮,確保兩者相一致,從而提供數據保護和成本效益。
選擇備份技術
員工在不受IT部門監管的情況下購買云服務時,常常使用云平臺上可以使用的事實上的工具。反過來,IT團隊決定購買備份工具時,往往一開始把目光放在已部署在企業環境中的之前存在的工具上。這兩種都未必是正確的方法。然而,不兼顧云戰略做出的任何決策都會導致手腳被一項并不滿足未來業務需求的技術死死綁住。
選擇云備份工具時,IT主管應該認真考慮這七個因素:
1. 自助服務:管理員需要能夠配置和管理其備份時間表、選擇文件和應用程序以及執行恢復,不需要技術支持部門的幫助。
2. 地區可用性:云服務提供商的所在位置符合貴企業組織的業務需求嗎?在考慮備份和恢復速度時,需要明白并納入延遲和帶寬方面的考慮因素。有沒有應當考慮進來的數據主權法?
3. 數據位置靈活性:能不能在一個地方執行備份、在任何地方恢復?是否可以選擇在一個地方將數據備份到企業內部、備份到云端以及備份到托管站點?數據和應用程序能夠恢復到多個辦公室嗎?
4. 報告和管理:有沒有一種工具可以提供備份失敗和成功方面的實時報告?管理員需要馬上知道到底是哪些數據和應用程序已準備好恢復。
5. 工作負載靈活性:有沒有辦法安裝針對特定應用程序的備份代理,而不是僅僅執行文件/文件夾或快照備份?另外,IT團隊必須能夠根據工作負載來確定備份需求的檔次。根據要求,每一個應用程序、服務器和數據庫都有不同的保留期限;因而,籠統的備份政策并不理想。
6. 計費:是針對未壓縮的前端源數據向公司計費,還是在重復數據刪除和壓縮之后僅僅針對已使用的備份存儲向公司計費?服務提供商的滾動積累方法從成本的角度來看是不是有利?還是對更長的保留期限課以罰款?
7. 歸檔:雖然很長的備份保留期限有時必不可少,但是有沒有補充性的歸檔服務和工具可以用來降低存儲不需要立即可用的數據的成本?
如果解答了上述問題,IT團隊就能更清楚地認識確保云端的所有數據、應用程序和服務器得到保護所需要的備份技術。隨著云服務解決方案日趨成熟,許多公司可能會開始看到一系列更廣泛的基于云的存儲服務提供更高級別的靈活性,兼顧多個云位置和內部部署環境,并且提供一系列廣泛的部署方案。
在明年,IT團隊會得益于應用程序備份方面的更大進步,因而適合不同的數據類型和結構。壓縮技術方面的進步也會減少對后端存儲環境上所需資源的要求,隨著還原(rehydration)以更快的速度執行,可以降低成本、縮短恢復時間。對符合企業戰略云計劃的基于云的備份技術而言,未來一片光明。
原文標題:Cloud Backup Tools: 7 Factors To Wei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