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網絡信息產業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云計算已經成為新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云計算市場增長潛力巨大。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17年4月發布的《云計算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指出,“十二五”末期,我國云計算產業規模已達1500億元。該計劃提出的發展目標是“到2019年,我國云計算產業規模達到4300億元”。云計算產業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國內眾多的云計算企業,阿里云、騰訊云、百度云、華為云、移動云等巨頭也早已紛紛入場。
第三方大數據分析機構易觀于9月14日發布的《中國云生態市場年度綜合分析2018》按照廠商背景,將國內云生態廠商分為四類:互聯網巨頭型、傳統IT企業型、基礎云服務提供商和垂直化云服務提供商。這里面除了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還包括中國電信等電信運營商,華為、紫光及UCloud等眾多玩家。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云計算發展白皮書2018》顯示,2017年我國公有云市場規模達到264.8億元,相比2016年增長55.7%,預計2018-2021年仍將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到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到902.6億元。
從云計算的市場規模來看,國內公有云市場增速保持50%以上。巨大的增長空間背后,多家企業悄然崛起,百度云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既沒有先行者阿里云入局早,也沒有騰訊云的社交基因,后來者的百度云是如何悄然崛起的?
翻看百度云的發展史,2015年,百度云正式開放服務。2016年7月,在百度云計算戰略發布會上,李彥宏表示百度云是“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三位一體,并闡述了他對于未來云計算發展的深入思考。在同一年11月舉辦的首屆云智峰會上,百度總裁張亞勤正式發布了百度云ABC(AI,Big Data,Cloud Computing)三位一體的發展戰略,并表示ABC將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引擎。
從策略上來說,百度云要從同質化的云計算基礎服務市場中殺出重圍無疑很難。作為一家后來者,百度云選擇在服務和產品上進行差異化競爭的打法,避開了已經成為紅海的基礎云服務市場,主推大數據分析和AI能力的輸出,推動云計算、大數據和AI協同發展。
AI成為百度云最鮮明的標簽。百度云以百度大腦為后臺引擎,集成Apollo、DuerOS平臺解決方案能力,面向企業級市場,將百度領先的AI能力在各個行業快速落地。對于百度來說,AI+云是發展趨勢,也是百度云的選擇方向。云端的海量數據給AI提供了發展土壤,而云計算的升級同樣也需要AI賦能。這種打法也有助于解決云計算市場的用戶痛點,很快形成了市場突破。
易觀8月29日發布的《中國云服務企業創新發展專題分析2018》對百度的悄然崛起進行了分析。該分析認為,百度云發揮了百度一貫的技術優勢,結合百度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方面的積累,聯合合作伙伴打造了“開放共享的多產業賦活型生態”。該分析稱,云生態的競爭將是未來云服務廠商的必然趨勢。
云生態的發展離不開行業上下游的整合。百度云目前已經擁有了第一、二、三產業龐大的合作鏈。在與英特爾的戰略合作中,百度云與英特爾共同探索AI時代的計算框架及計算方案,并在產品、技術、市場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近期首次推出Optane+QLC存儲設計方案,以及基于OpenVINO的視覺計算方案等解決方案。同時,百度云還與浪潮合作推出了ABC一體機3.0,再加上百度自身在AI應用方面的落地經驗。百度云與其合作伙伴已經具備了與頭號玩家一較長短的能力。
時至今日,作為百度能力、百度資源、行業解決方案的對外一站式服務輸出窗口,百度云已成功發布“天智”“天算”“天像”“天工”等行業解決方案,實現了在人工智能、智能大數據、智能多媒體和智能物聯網的全方位布局。基于百度大腦110+AI能力,9+大數據能力的技術支持,百度云將ABC能力以云服務框架的形式開放給合作伙伴,在產業框架內重組ABC和IoT等技術能力,推出了云農、云制、云服三大產業平臺,企業可根據實際需求接入ABC能力。
在9月初的2018 ABC SUMMIT百度云智峰會上,百度云通過與第一產業的中化農業、第二產業的寶鋼技術和北汽集團、第三產業的優信集團、中國人壽、東方航空等全產業的龍頭企業合作,基于其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和產品積累,完成了在農業、鋼鐵、制造、汽車、金融、保險、航空等領域的全面“落地”。
從全球市場來看,多家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亞馬遜云(AWS)、微軟云Azure、阿里云等廠商處于領先位置,而這些企業也在向AI能力傾斜。剛剛過去的華為全連接大會上,華為云也宣布全面進入AI時代。對于百度云來說,依靠AI崛起只是突破的第一步,未來的路還需要扎扎實實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