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個疑惑,是不是人們以為只要印刷或者在網上發布出來的文字都是真理,也就是“被表達即合理”。就好比在面對傳統IT向云遷移這件事上,幾乎人人都認為這是必須的,但對于企業為什么要上云的回答都是同一套含混的說辭:按需使用和付費、節約IT硬件和人力支出、靈活應對突發流量……當我們都人云亦云不明覺厲地重復著云廠商的軟文時,云對未來的真實意義是什么、怎樣用好云、發揮云的真正價值這些問題就被廣泛忽略了。
云的出現不是純粹為了IT的進化
在云的故事里,似乎只有程序猿、CTO、CIO才是主角,CEO是那個只知道掏錢或者摳錢的傻瓜。如同《黑客帝國》,一切皆代碼,所以主宰者也必須是代碼,一切人類的喜怒哀樂飲食男女皆由不知疲倦的代碼來完成。當現實和虛擬還沒有完全融合、人們的大腦還沒有代碼化時,這樣的焦點似乎有些錯位。
在企業層面,不斷的技術更新、信息化、數字化革命,并不是為了得到diao到爆的IT系統,而是為了業務敏捷不受有限的IT能力限制。因為對于企業而言,貧窮限制不了想象力(比如欠著巨款的PPT公司),復雜笨拙的IT系統以及基于復雜笨拙IT系統的溝通協作交易管理決策機制才會拖慢企業騰飛的速度。所以,在云的故事里,那個“只知道掏錢摳錢的傻瓜”CEO才是第一主角,對他/她而言,上云的誘惑在于可以通過無限可能的云IT系統以較低成本釋放企業業務的原生生命力。
多云、混合IT使得一種新的復雜情況出現
2012年開始,傳統領域就一直面對著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通過云計算、大數據以及“互聯網思維”發起的不斷進攻。5年里“風口”換了一批又一批,技術的普及和應用確實突飛猛進,地上的互聯網還沒整明白,就轟轟烈烈迎來了天上各式各樣的“云”: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專有云、專屬云、大云、小云、微云、邊緣云、國產云、進口云……一面是物理機吱吱呀呀欲語休,一面是紛紛云影四面來,“半江瑟瑟半江紅”。
在上云已經成為“互聯網正確”時,云的故事重點就不再是按需、靈活彈性等種種功能優勢了。據《RightScale2017年度云計算調查》報告,95%的受訪者正在使用云,而其中85%的企業采用了多云策略。新的問題來了:不同供應商所采用的底層架構、用于創建和監控云環境的配置管理工具、配置和維護內部數據中心的工具差別巨大,你可能需要更專業的IT人員花費更多時間來維護。
如果說企業業務敏捷高效是CEO的永恒追求,那么如何將企業從這種更加復雜的IT架構管理中解脫出來,則是多云時代云基礎服務企業最重要的課題。
建立數字化價值鏈是云應用的核心
云才興起,霧霾又生,“霧計算”、“霾計算(智能灰塵)”、邊緣計算等不斷引發新關注。在5G、SDN、NFV等技術和萬物互聯前景所帶來的“網絡重構”新命題下,未來的互聯網似乎將面臨一場更加深入的變革。云的模式也許會更加豐富,目前可見的比如推動CT向大ICT轉型、與邊緣計算的結合等等;而未來萬物互聯時代,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作為基礎設施也必然提供重要的支撐。
在DT時代,企業業務發展速度除了取決于信息交流協作、戰略決策管理機制以外,還有是否發揮了數據的要素作用。對于傳統企業而言,打通數據壁壘建立數據驅動的價值鏈,恐怕才是上云的核心意義和動力所在。
目前,高升GOSUN以ITOM、ITOA等軟件產品為紐帶,結合底層的IDC、CDN網絡,將PaaS層的云存儲、云解析,SaaS層的APM云監測等產品融合為一體化,幫助企業將自有或來自于多供應商的數據中心、公有云、私有云、物理機等進行統一管理,實現底層基礎設施、IaaS、PaaS、SaaS和終端之間的快速連接運行,建立可視化的大數據架構。相信,在云計算進入產業深度融合的2018年,高升GOSUN也將繼續深入“平臺+網絡+服務”的模式,開拓更多多云管理和一體化云基礎服務的實踐案例,幫助更多企業建立數字化的價值鏈、驅動業務原生生命力的有效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