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研究和發展,如今的云計算已經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生態系統,一段從芯片到終端用戶的全產業鏈條已悄然浮現出來。近幾年來,我國云計算市場總體保持快速的發展狀態,光是2016年云計算市場規模就達到了346億人民幣,整體增速相較于2015年就達到25.5%。在如此迅猛的發展勢頭下,市場資本開始嘗到了云計算的甜頭。然而,大面積云計算的部署背后,卻潛藏著安全的危機…….
2017年杭州中國“互聯網+”峰會上,宗慶后逼問馬化騰,也為IT產業打了一個預防針。“我們現在的網絡后臺是在美國人手里還是自己手里?”“我們這服務器后臺是中國制造還是美國制造”,一連串的問題讓在場的馬化騰尷尬不已。看似鬧劇背后,卻不得不讓人深思,我們中國企業所用的服務器到底安不安全,會不會成為外國竊取信息的一個隱患。
首先,對于服務器的生產技術,我們國家擁有多少自主產權是一件顯而易見的事情,在技術層面上,我國還是明顯落后于美國的。因此,在技術上我國大型互聯網公司的信息數據對于美國情報機構而言幾乎是透明的。其次,國內大部分的互聯網公司股權都掌握在海外風投手里,拿人錢財必當有所顧慮,因此客戶數據對于國外風投而言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了。
講到服務器,首先想到的便是芯片技術。而中國的芯片現狀到底如何呢?事實上,國產芯片和國外相比,明顯處于落后狀態。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光是2015年我國芯片進口規模就達到了2322億美元,遠超石油進口規模。粗略統計,我國市場上有接近90%的芯片產品依靠國外進口。作為互聯網產業的“工業糧草”,芯片技術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信息技術水平。但是,芯片制造業的核心技術一直被Intel、AMD、三星、高通等行業巨頭掌握,國產芯片無論從規模、技術和市場份額等方面都無法與之匹敵。
作為中國的“弱勢產業”,我國幾年來著重對芯片產業進行政策扶持。美國是芯片產業世界產業鏈中的制高點,其中藏巨額的利潤,也支持著美國的國家戰略和金融股票市場。因此,國外一早就達成共識,全芯片產業鏈對中國大陸進行設備和技術的全面封鎖。這個時候,就依賴于國家自身的突破,目前中國芯片產業已經取得相對重大的推進,但超越國外,替代進口還有些為時過早。龍芯的產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其性能還是無法與美國甚至臺灣產品相比,但進步還是存在的。
另外,對于國產服務器市場而言,浪潮、華為和聯想三巨頭并行,曙光也不錯,但是規模尚小,不足以和三家匹敵,而且其領域只專注于教育高性能領域。論出貨量,浪潮已經是蟬聯十九年國產服務器品牌第一的寡頭,論產品本身,高端產品小型機浪潮專有,X86服務器利用組裝CPU、內存和硬盤,同質化較為嚴重。而產品線里面,浪潮是最全的國有服務器廠商。服務器領域,浪潮也要較華為、聯想等更勝一籌。盡管如此,國產服務器也并不意味著是國產的CPU和操作系統和相關配套軟件,而其中是否存在相應的后門還有待考證。
目前要想擺脫安全恐怖主義的擔憂,中國服務器廠商還需要多加努力,依靠著國內政府的各大利好政策,掌握時機,大力發展自有技術,優化業務結構,開拓新興領域,增強國際市場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