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數據中心越來越關注處理環節和連通性約束,這些都會受功率、空間和散熱設備所限制。與此同時,出于對成本支出限制的考慮,有些企業不得不重新制定數據中心策略。所探究出來的新方法就是,將融合基礎設施從孤立的服務器、存儲、數據和流程中分離出來,這樣能夠更有效地利用可用的電力和空間。
融合基礎設施(簡稱CI)仍然是部分理念、部分巧妙營銷和部分定義明確的IT系統組件的混合體。它有多種描述方式:超融合基礎設施、融合系統、統一計算、基于結構的計算(FBC)、規模化計算以及動態基礎設施。從本質上來看,基礎設施融合主要涉及到存儲和計算系統,結合hypervisor和網絡技術,提供抽象的服務。
融合基礎設施生于云中
CI概念最初起源于大型云計算公司,例如亞馬遜、Facebook和谷歌。這些公司都非常重視低成本、易使用和快速自我服務。他們曾經嘗試過使用現有的基礎設施架構體系,但很快就意識到無法實現與需求的良好吻合。他們需要一種價格低廉的基礎架構,可以在任何規模中運行各種應用程序。他們需要一種軟件定義系統,來擺脫對硬件的依賴,從而獲得更多的性能和更新功能。作為云計算公司,他們希望本地系統能夠具有敏捷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推廣應用。
從云計算的角度來看,融合的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可以作為私有云和公共云計算服務平臺,形式包括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或者是軟件即服務(SaaS)。部署云計算時,本地CI會表現出幾大特點:通過自動化資源配置,為混合環境提供IT資源池;它還可以使IT擴展性變得更加靈活多變,滿足動態計算負載的現實需求。
CI的日常
例如,在虛擬桌面基礎設施(VDI)和托管虛擬桌面場景中,當幾百名用戶從分支機構希望訪問本地資源時,IT規劃人員便可以采用CI方式來部署多節點融合系統,從而滿足業務需求。統一數據中心管控可以縮減平臺運行成本、簡化管理工作,進而可以縮短部署時間。
CI通過將分類的IT組件(包括服務器、數據存儲設備、網絡設備和軟件)融合成一個獨立的、優化的整體,提供基礎設施管理、自動化技術和編程技術。CI將計算機、存儲和網絡資源進行池化,讓廣泛的企業應用程序進行共享,而這些共享資源管理則通過一些策略流程實現。
CI屬于一種不斷演進的技術,其終極目標是:
通過軟件控制hypervisor上所有的資源;
應用程序接口(API)和虛擬機(VM)轉換技術可以將CI部署到任何硬件上以及任何hypervisor界面;
融合軟件可以將VM從一個hypervisor平臺傳輸到另外一個正使用標準化底層硬件的hypervisor平臺,在刀片和機架服務器中部署超融合;
跨平臺集成自動化和便被可以控制處于開發階段的功能強大的下一代數據中心和云計算模型。
通過公共和混合云平臺實現API與CI的集成,與hypervisor融合,企業數據中心得以擴展,不再局限于私有架構。
企業CI計劃
當我們選擇融合系統后,自動化技術與IT環境管理技術的結合將成為一大亮點。CI方面的投資在未來的幾年內都會對企業基礎設施產生重要影響,因此IT需要采用五到十年的投資時間表。
融合企業基礎設施可以獲得成本和性能上的提升:
首先,CI可以降低資本支出和運營成本:
如果數據中心可以提高服務器利用率,降低布線和網絡連接數量,那么我們就可以延長設備和軟件生命周期;
當網絡管理基礎設施和數據管理實現自動化,存儲功能實現整合時,就會減少員工的使用數量,進而減少運營支出。
CI同樣可以提升性能:
虛擬化網絡滿足互聯網協議和Fibre Channel存儲需求;
實現單一平臺管理。
第二部分《讓融合發揮效益:了解CI市場 權衡利弊》我們將繼續分析CI市場以及CI供應商之間的關系,介紹企業應該如何權衡利弊,最終通過CI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