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由微軟和中國相關部門共同舉辦的“中美互聯網論壇”進入了第八個年頭。與以往幾年相比,今年的論壇由于習大大的到訪而顯得尤為隆重,中方BAT、新浪、搜狐悉數到場,而美方微軟、IBM、亞馬遜和Facebook也表現得十分積極。一時間,國內的圍觀群眾似乎形成了這樣的印象:中國互聯網行業,乃至整個IT行業,已經與美國分庭抗禮。
但實際上,這更像是一種幻覺。中國IT行業的興起更多地是由于科技的廉價商品化(Commoditization),而非在核心競爭力上與美國實現了平起平坐,乃至趕超。
科技廉價商品化的實現需要多方面條件,以下簡單列舉幾點:
1.技術的發展已經走過起步階段,逐漸趨于成熟。換言之,技術研發已經從知識密集型轉變為勞動密集型。
2.市場需求龐大,導致科技產品的單位成本迅速降低,形成了規模經濟。
3.有完備的基礎設施和初始的資金投入。
……
以電信設備這種非革命性科技產品的開發為例,可以明顯看到,科技的廉價商品化更有利于中國,而非美國。
過去20年中,在從2G到3G,再到4G的演進過程中,電信設備產品的架構已基本成熟。無論是文檔還是代碼庫,研發人員都有一整套體系可供參考。這一過程已很難再有創新空間,而所需做的主要工作是將海量的需求文檔“翻譯”成為電路圖和代碼。這樣的過程不需要創造性思維,受過基本高校訓練的工程師都足以勝任。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相對于美國的人力優勢將表露無遺。
近期,知乎精選中的問題“在日本IT公司工作是怎樣一番體驗?”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有答主指出,日本國內的軟件項目經過層層轉包,日本技術人員通常已將所需開發的模塊全部定義好并形成文檔。而憑借人力成本低廉的優勢,處于金字塔底層、負責將文檔變為代碼的往往都是中國工程師。
而從市場需求角度來看,過去10年,國內電信網絡的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而人口紅利則創造了龐大的消費力。對多家電信設備商而言,中國市場已成為業績增長的關鍵動力。立足于中國市場的公司可以實現比國外競爭對手更高的投入回報比,并進而將這樣的優勢擴大至整個新興市場,最終突破發達國家市場。無論是之前的華為、中興,還是當前的小米,都在重復著這樣的模式。
互聯網行業也是如此。在此次中美互聯網論壇上,幾乎每家中國公司都能在美國找到最初的模板,這也是業內常說的“Copy2China”。或許有人會質疑,BAT等巨頭們興起于十幾年前中國互聯網起步之初,模仿美國同行只是為時代所限,目前中國互聯網的創新局面已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情況是否真是這樣?
今年以來,流媒體直播應用迅速趨熱,而視頻被一眾大佬認為是“下一個風口”。智能手機的深入普及和4G技術的發展是這類應用的發展基礎,但國內這樣的觀點似乎并非基于對技術和需求的判斷。盡管不能肯定這種觀點最初出現于何時,但似乎直到今年Meerkat和Periscope在美國成為“現象級”產品之后,國內的這種聲音才陡然放大。
技術創新已然如此,而模式創新似乎也并未走在美國的前列。就O2O而言,無論是打車、外賣、家政,美國的同類公司歷史都要遠早于中國同行。坊間傳聞稱,滴滴CEO程維正是受Uber CEO卡蘭尼克的啟發,才創立了滴滴打車。
關于能夠廉價商品化的技術,中國已比美國更有優勢。然而,對于未能廉價商品化的技術,中國IT行業還有很大差距。而這正是核心競爭力所在。
猶記得今年早些時候游俠電動車的“鬧劇”。在層層扒皮之下,游俠電動車抄襲特斯拉Model S,甚至直接改裝Model S的做法廣受非議。在電動車的造車技術方面,中國企業與美國同行仍有很大差距。
百度今年早些時候也被曝出,在人工智能測試中,通過作弊勝過了谷歌和微軟等競爭對手。外界并不清楚百度人工智能技術與谷歌、微軟的真實差距,但這樣的差距很可能存在。
IT行業處于未來發展的前沿,而中美兩國會有更多的合作機會。然而,在這樣的合作中,簡單的“Copy2China”,并利用中國的人力和市場優勢去取得領先并非最理想狀態。中國科技公司更應發展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并突破美國市場。在這一方面,無人機廠商大疆或許是一個值得借鑒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