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產業已經成為全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諸多國家政府大力布局推進,但各國的推進力度及方向也存在一些不同。以下從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或經濟體分析其云計算戰略,以及我國云計算發展又有哪些特點。
美國:云計算戰略的先行者
作為云計算的發源地,目前從全球范圍來看,美國是云計算市場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國家。
從美國云計算未來的發展看,美國政府力圖將云計算作為一種面向未來的主流商業模式進行打造,通過改變政府對IT服務的認識出發,從IT作為一種生產資源的投資轉向一種可以實施定制的商品及服務,用新思維統合部門之間的管理資源,制定完整的云戰略路線圖,利用效率優先、靈活應對、鼓勵創新等手段,重點關注安全、服務、市場特征、政府支持度以及IT的生命周期,協助企業開發云計算商業案例庫,同時提出了聯邦數據中心整合決議(FDCCI),整合聯邦政府分散的數據中心環境,加速云計算商業及公共應用的步伐。
在完成商業及公共云遷移計劃過程中,美國聯邦政府同步采取了相關降低云計算風險的措施,例如建立云計算加速器、制定NIST云計算標準、加速數據中心整合、鼓勵多元化組織參與政府云計算戰略等,制定云計算風險管理框架,確保在控制的廣度、深度方面與云計算發展風險之間找到平衡點,讓云產業鏈條中的各方能夠協調開展工作。
歐洲:云計算的“謹慎”追隨者
與美國大刀闊斧的推進不同,由于數據安全和隱私性要求嚴格,歐洲在云計算方面的推進相對謹慎。在云計算方面,歐洲更希望先做好基礎研究工作,然后再進行推廣應用,比起美國那種“牛仔式”先干再說的冒險精神,可能會更穩妥。正因為如此,歐洲目前云計算產業的戰略重點,主要在支持企業建大數據中心上,在云計算產品的普及率方面,歐洲僅占6%,遠低于美國93%的普及率。有專家表示,歐洲人將云計算或大數據視作可以獲取更多信息的平臺,并能從中產生收益。但由于預算有限,很多人并沒有看到它們的價值所在,尤其是在歐洲企業中這一現象顯得更為普遍。
在標準制定方面,歐盟制定了第七云計算框架計劃,并通過相關支持政策,為若干個云計算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值得一提的是,英國率先制定了“G-Cloud”戰略,并在境內設立G-CIoud(私人政府云計算基礎設施),在云計算方面走在了歐洲各國的前列。
日本:云計算積極的創新者
在云計算方面,日本政府認為前景不錯,并從戰略層面推出“有效利用IT、創造云計算新產業”來積極推進云計算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實際應用,謀求通過云計算創造出新的服務和產業。
在政策方面,日本政府的眼光涵蓋了各個層面,主要包括:制定數據中心的節能環保指標,確保數據中心的穩定性;放松政策層面對異地數據存儲、服務外包等領域的管制,提升云計算市場的積極性;完善個人信息匿名化與信息安全制度,為云應用的普遍化推廣消除后顧之憂;在教育、出版領域積極推廣,制定基于云端的數字教材、電子出版物的可重復使用方案;支持基于海量數據的實時處理技術開放,挖掘云計算市場的新需求,推動企業構建云業務平臺。
就行業應用來看,電信、金融與教育居日本云計算應用前三名。日本的運營商也對云計算非常積極,紛紛進行各自的云計算布局,三大電信運營商都面向企業客戶提供了以IaaS與PaaS為主的云服務。就云計算應用來看,目前在各行業出現不同的典型案例,主要表現在:將汽車變成信息終端,探索云計算與車聯網之間的應用銜接形式;開發新型急救醫療系統;在電力云基礎上的“電力銀行”,建設基于云的分布式智能電網和點對點智能城市。
中國:云計算公共項目打頭陣
當前,我國的云計算發展主要以地方政府為代表,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江蘇無錫、貴陽等地都先后建設了一批云計算公共項目,各地也都陸續提出了未來云計算的發展規劃。目前,由于產業發展的不平衡,企業對云計算了解有限,目前這些云計算平臺上的應用仍然很少,“云資源”的利用率不高,應用落地成為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
中央關于云計算創新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加強統籌規劃、突出安全保障、創造良好環境、推進產業發展、著力試點示范、實現重點突破”。不過,從各大企業的推進情況來看,目前云計算相關的服務,包括BATX等,都主要集中在云存儲、開發平臺、虛擬化辦公、客戶服務、管理平臺、游戲、云服務器、物聯網、安全云等領域。另外,業內“一窩蜂”上項目的情況也比較突出,由此出現了一些“以假充真”的情況。
IBM、甲骨文、微軟等跨國企業,紛紛與國內企業建立戰略合作,搶占中國這片云計算藍海。受益于4G網絡的啟動與普及,云計算將真正有了用武之地。業內預計,到2015年國內云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136.69億美元,是2011年的5倍,年復合增長率達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