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從NiSource拿到6億美元的外包合同,包括公有和私有云基礎架構。惠普推出云計算產品組合Helion,以OpenStack為中心但也涵括很多硬件和服務。SAP正進行重組,部分原因是要 “成為云公司”,但大家都知道SAP的蓬勃發展是拜許可證和維護營運收入所賜。這些都是過去一個星期以來有關各企業科技巨頭的消息。
我可以將上面的公司名字換成甲骨文、戴爾、EMC、思科或其他有關公司的名字,這些公司的主要營運收入來自硬件或軟件,但他們都有意以云計算推動未來的增長。
諸如亞馬遜AWS、谷歌甚至微軟的公司大可嘲笑那些“名為云實則賣硬件”的公司是掛“云”頭。
早在2010年,我提過“鍍云”(Cloudwashing)之舉的起始。那時候,企業科技玩家每次新聞發布必提“云”字。誰能說他們太過分呢?云計算是潮語和時髦的事。這些廠商也不過是在天花亂墜地對著客戶吹牛皮而已。
四年前把這個趨勢稱作“鍍云”不是件多好玩的事,那時候這樣做簡單得很。
如今,要揭露鍍云的做法更加棘手。現實世界的情況是,大多數企業會采用混合云模式。他們不會扔掉現存的資產——這些資產在報稅單上看上去挺不錯的——把自己的基礎設施搬到云里。同時,即用即付(Pay-as-you-go)的模式并非完美,實際上在有些情況下虧的比賺的還多。內部部署的軟件和硬件令人頭痛也是眾所周知的。在數據中心和公有云之間取中庸之道是最佳做法。
企業巨頭了解這些并開始加以利用。云是一個選項,不一定是一種威脅,云可以用來銷售更多的東西。
以IBM為例。藍色巨人買下SoftLayer進入公有云游戲后在一個營銷活動中叫板亞馬遜AWS。但是,把SoftLayer和藍色巨人的“云”成果組合拆開了看,從里面找得到硬件和服務。這里的SoftLayer是唯一的純粹云作品嗎?或者可以說,IBM云所依賴的基礎設施也不過只是某個方程的一個導數而已?那么是不是說IBM即服務更恰當一些?
IBM和NiSource的交易表面上看是個7年的外包合同。但是交易涉及到SoftLayer,涉及到IBM的服務。交易里也混有硬件和軟件。對IBM來說,云計算僅僅是托管或外包的衍生物。
IBM的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是:我們運行您的基礎設施。別擔心。
云計算的價值主張聽起來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甲骨文的基調頗為相似。有誰真的懷疑甲骨文是云玩家?即便是Workday和Salesforce也不得不打起精神與甲骨文的軟件即服務產品線一爭高低。
我們可以無休止地討論甲骨文靠收購進入云計算的模式是否可行,但甲骨文的紅色堆棧(Red stack)確實涵蓋了云中很多領地卻是不爭的事實。
SAP想成為云計算公司。我們都知道軟件巨人SAP是通過收購Ariba和SuccessFactors打入市場的。通過SAP的網站可以購買具競爭力價格的HANA實例。在一定程度上,SAP是一個云玩家,SAP也正在打造數據中心容量來證明這一點。成為一個云計算領導者肯定是SAP的理想目標,但SAP的努力是不能簡單地歸結為鍍云而已的。
惠普也有其即服務模式和云基礎設施可以利用。惠普積極擁抱OpenStack,并承諾會大力支持開源項目OpenStack的核心。
我們要面對的現實是:企業巨頭都紛紛擁抱開源,但只是為了要包裝自己的專有技術,以致于用戶被其所困。
到最后,有人可能會說,鍍云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時下無論什么都是云,因此這個詞幾乎沒有什么意義。我們都回歸到購買棧即服務的日子。
然而,真正的科技買家要關注的是筆者稱之為云基因(DNA)變化的東西。
這些人玩的東西完全不同。他們更注重用戶界面。一手云玩家無需保護老的業務。在大筆許可證和維護交易的銷售傭金模式和經常性營收訂閱模式之間,一手云玩家不會偏心于前者。
要知道云計算是否已經改變了大型企業公司的基因,只須看看這個公司在一段時間里做了什么以及公司的行動。
在得出結論以前,不要把自己鎖死在一個鍍云的堆棧上,先要確定能夠認定企業文化上出現了變化,并可以在未來幾年里有望成為創新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