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平臺型公司來說,爭奪用戶是一方面,擴展自己平臺的生態系統才是正經事和未來。而云計算正是未來互聯網生態系統的基礎。亞馬遜的云計算早已成為其關鍵業務并具備技術優勢,阿里云計算則相對具有本土優勢及商業數據積累帶來的機會。隨著馬云發信確立“云+端”戰略,阿里巴巴與亞馬遜—這兩家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終于在同一個競技場上短兵相接。
競技項目并非雙方最擅長的零售,而是尚處“冷門”的云計算業務。 北京,亞馬遜AWS(Amazon Web Service)中國區的辦公室里,正在進行最后的沖刺:根據美國西雅圖總部下達的死命令,第一季度,首批中國客戶將被邀請使用AWS中國區的服務,開發和運營他們的應用。此前不久,亞馬遜AWS正式宣告入華。 杭州,經歷春節的思考后,馬云和智囊們不再糾結于移動端一城的得失,而是著眼于一個更廣闊的天地:“從今天的局勢來看,即使無線客戶端風生水起,我們依舊應該堅持大力在云上投入。
(Cloud +App)將是未來移動互聯網的關鍵,精彩紛呈的端市場才剛剛開始。” 短短一周內,阿里巴巴宣布三項跟云計算相關的合作:2月24日,阿里云結盟國內最大IT服務商東軟集團,共拓云服務市場;27日,阿里巴巴跟海南合作,投資建設“未來城市”;3月1日,馬云飛赴貴州布道大數據,開展相關方面的合作。 百度、谷歌搜索之戰,淘寶、Ebay電商之戰,QQ、MSN即時通訊之戰,互聯網前三次中美之爭,盡管過程不盡相同,最后均以美方退出中國市場告終,BAT三巨頭的江湖地位由此確立。十年已逝,戰火再燃,互聯網第四次中美之爭終于爆發。
“美洲獅來到了中國大陸”
對阿里巴巴而言,自2008年宣布成立“電子商務云計算中心”以來,云計算業務的地位從未如此重要過:在互聯網金融業務之外,它可以增加資本市場對阿里巴巴的想象力;與國內其他互聯網公司如騰訊相比,面向廣大中小企業的云計算服務,更符合阿里巴巴的優勢定位:數據與平臺。 技術層面,有兩件事情值得關注:2013年7月,阿里完成了為期3年多的“去IOE”,所謂去IOE,指的就是不再使用IBM的小型機、Oracle的數據庫和EMC的存儲設備,完全使用廉價PC組成超級計算機集群,在中國公司里,阿里是第一個且唯一真正實現“去IOE”的;2013年10月,阿里獨立研發的飛天5K計劃完成,單集群服務器規模達到5000臺,100TB排序能在30分鐘完成,遠超今年Yahoo同年7月創造的世界紀錄—71分鐘。
阿里云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對外提供5K云計算服務能力的公司。 亞馬遜方面,AWS于2006年推出,以Web服務的形式向企業提供IT基礎設施服務,多年發展已成為全球云計算服務領域不折不扣的老大。2013年12月18日,亞馬遜AWS宣布入華,這是AWS服務全球范圍進入的第十個區域。 亞馬遜AWS入華過程其實頗為曲折。早在2008年底,亞馬遜就已經派人入華考察中國市場情況。4年后,AWS中文網站啟用。再過一年,亞馬遜宣布AWS正式入華:一方面與田溯寧主導的寬帶資本合作,并與北京、寧夏當地政府合作,將數據中心放在寧夏,運營中心放在北京;另一方面,跟光環新網、網宿科技合作,為亞馬遜提供必要的互聯網數據中心服務和互聯網接入服務。這種方式帶有外企入華特有的“別扭”:企業要想在中國大陸使用AWS,需要分別跟北京、寧夏、寬帶資本簽三份合同,沒有統一的接頭人。
這種情況被業界評論為“美洲獅來到了中國大陸,但是還沒出動物園”。但即使是這樣,亞馬遜云計算的入華也給阿里、騰訊、百度等云計算服務帶來了很大影響:在AWS宣布入華期間,阿里云、騰訊云曾給出五折、六折的價格優惠。據悉,AWS在中國設立的機構已經開始招兵買馬。除了亞馬遜以外,微軟云計算也2013年秋天在中國落地,IBM也號稱要大力發展云服務。
誰能成為中國的亞馬遜?
關于云計算的概念,多年來一直眾說紛紜。也有不少國內外公司在此渾水摸魚、各種“政府云”、“私有云”的概念大肆忽悠。最被廣泛接受的定義為:云計算是通過網絡提供可伸縮的廉價的分布式計算能力。好比是從古老的單臺發電機模式轉向了電網集中供電的模式,它意味著計算能力也可以作為一種商品進行流通,就像煤氣、水電一樣,取用方便,費用低廉。 云計算最大的特色,是通過互聯網傳輸計算能力。對于中國大多數互聯網、IT企業來說,它們并不具備搭建云計算基礎平臺的能力。阿里CTO王堅表示曾跟亞馬遜達成過共識: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公有云、私有云的區分,云計算就是指一種公共服務,那種把“自己建電廠”改成“讓別人幫你建電廠”的方式,根本不能稱為云計算,凡是需要用戶自己買設備的云計算都是假云計算。
目前看來,中國云計算市場的對決,將發生在先行一步的阿里巴巴和攜全球之威的亞馬遜之間。對于亞馬遜而言,AWS在全球幾乎所向披靡,業界對AWS的市場估值,已經看到2018年的千億美金,中國是其志在必得的市場;對于阿里巴巴而言,中國市場是云端戰略的大本營,也是未來安身立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