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由企業網D1Net舉辦的2023全國CIO大會盛大召開。本屆大會以“企業承壓,IT怎么干?”為主題,匯集300+企業CIO及IT高管,旨在搭建CIO與同行交流的高質量交流和社交平臺,通過觀點與思想的激烈碰撞,可落地的實戰干貨分享,幫助CIO用戶群化解困惑和焦慮,助力廣大CIO找準數字化機遇、少走彎路,應對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諸多挑戰。主論壇外,另設新安全、數據賦能、新技術增效三個分論壇。包括CIO中年職業危機應對也是本次大會的議題之一。
以下是現場速記。
理想汽車IT高級總監 王會菲
王會菲: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謝企業網D1Net和范總提供這樣一個機會,跟大家分享和交流理想汽車數字化方面的實踐和探索。剛才火山張總分享了他們的一些技術和創新,我認為是好比在自由的舞臺上進行探索,理想汽車是在一個搭好的、固定的舞臺,如何利用IT信息化幫助業務賦能,提高我們的生產力和競爭力。
理想汽車是2015年7月在北京注冊成立,開啟了智能電動車的規劃和研發,2016年8月自建常州智能基地,8月在常州舉行奠基儀式,我也是2016年加入理想汽車,成立之初就開始堅定自建工廠,確保工藝和質量,2018年10月,第一款智能電動車理想One在北京國家會展中心發布,也是國內第一家采用增程電動解決方案解決里程焦慮的問題,2019年11月,理想One在常州智能制造基地成功下線。我們創造了兩個紀錄:打破國產車20萬魔咒,一共339800輛,以最快的速度打造1萬臺的交付,當時被稱為現象級產品。2020年7月,我們在納斯達克登陸,2021年8月,我們完成港交所上市,也是國內車企為數不多完成雙重主板上市的汽車企業。2022年6月,理想L9正式發布,發布72小時內訂單超過3萬臺,2022年8月,L9在常州制造基地正式下線,訂單當月已經突破5萬臺,2022年11月L8正式下線,12月L8和L9雙雙過萬,創造新能源企業汽車最高效率,行業戲稱“理想速度”。今年2月,我們發布第一款五座新旗艦理想L7,也是在售車型。
我們當初開啟理想One的交付,被稱為現象級爆品,或許是偶然,或許是運氣,但目前在售的最新L9、L8、L7整體市場表現還是得到廣大用戶的認可,可能背后有一定的邏輯,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
理想汽車有明確的、精準的市場定位和用戶選擇,包括技術上的精進。我們的愿景是2030年成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也成為國內新能源的旗幟和代表。
我們發布雙能戰略、智能空間+智能駕駛系統,也是重點打深打透的核心領域。AD Max已經在全國高速公路作為標配完全跑通,目前也是同行領先的,今年年底會在全國100個城市開通城市NOA。當前在售的車型采用增程式,今年年底會發布第一款純電車型,也是國內第一款實現800伏超快充的純電車型。到2025年,我們將形成1+5+5的產品布局。
剛才提到理想汽車成立之初就堅決自建智能制造基地和頂級供應鏈,確保有效的質量控制體系。目前我們在常州有2座工廠投產,總面積達到2000多畝,支撐理想L9、L8和L7車型的量產,北京順義的工廠今年年底投產,支撐第一款純電車型的量產。
我們在商業領域也是自建直營體系,包括零售、交付和售后維修服務等等。截至3月31日,我們在全國有302家零售中心,覆蓋123個城市,318家維修和授權中心,覆蓋223個城市,為什么我們堅決自建自營商業體系?不管是效率、服務質量還是整體運營的效果,目前來看在同行業也是領先的。當然,我們還有很多工作,因為我們是在國內第一家完全跑通的。
截至上個月,我們累計交付超過33萬臺,幾乎每年都在以翻番的速度增長,同時也是創造最快實現30萬累計交付的智能電動車企業,2019年11月第一款車開始交付,超過30萬用了40個月的時間,同行最快也是用了58個月的時間,創造了汽車行業的歷史。
圖中就是我們4月的交付量,接近2.6萬輛,因為中汽中心4月的細分數據沒有出來,這里只是展示3月,各個細分的SUV領域都是前三位,其中L9和L7排在第一,基本上沒有加定語的第一。我們也是連續2個月交付超過2萬臺,同比增長超過500%。
下面分享一下理想汽車的數字化實踐和探索,如何支撐我們公司的高效快速發展。我們內部經常講信任IT,希望通過IT提高生產力,傳統行業一直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我們對汽車工業心懷敬畏。怎么和國內外優秀的車企和同行競爭,提高我們的生產力?最核心的三大競爭力之一就是效率,一定是通過IT技術提高競爭力。融合新一代的信息技術,重點打造十九項核心技術,依靠五大抓手,分為四個階段達成智能運營和數字商業目標。
我從2016年加入理想汽車開始,當時IT只有我一個人,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一張白紙進行整體的藍圖規劃。整個節奏分為四個階段,基本上是兩年一個階段,匹配原則就是匹配我們公司的戰略和業務的發展,核心就是打造閉環流程和閉環系統。
我們的目標就是極致的運營效率和極致的商業效率,圍繞公司的三大核心流程打造企業級的運營平臺。因為我們采用創新的直營商業模式,堅定地采用自研的技術路徑,打造比較完整成熟的技術體系,通過一套系統支撐整個商業效率的提升。上個月開始,我們就按周發布每周的交付量,看似非常簡單的動作,目前同行業特別是在汽車行業還沒有一家能夠做到,要靠非常復雜的流程和非常成熟的IT閉環系統才能支撐精準的數據。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我們公布的任何一項數據都是非常嚴謹并且準確,公司提出按周發布我們的銷量開始,用了大概三天左右的時間就準備就緒,這些就是IT技術支持商業效率的小小案例。
路徑方面也不是閉門造車,我們希望跟同行以及優秀的企業進行對標交流、研究探討,甚至是一些深度合作。我們希望通過行業最佳實踐,結合汽車行業或者新能源智能汽車的特點進行突破創新。我們團隊的能力從BT解決方案能力到IT技術能力跟業務深度融合,三方形成合力,推動支撐我們的戰略和流程落地。我們以自研為主,同時解決方案主要是引入行業最佳實踐,也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安全運維保障體系支撐我們系統的有效運行。
我們打造完整的研發技術平臺,確保安全穩定的前提下就是追求研發的極致效率和敏捷快速的交付迭代,數據上建立一站式的大數據平臺和自研的算法平臺,特別是在算法和AI應用,組建多位博士和博士后組成的數據算法團隊,目前這些也是我們重點突破的方向。
大家知道,現在新能源汽車市占率和發展速度超乎大家想像,去年已經突破20%,Q1達到26%,特別是4月超過32%。為什么發展得這么快?我們經常講換道超車,新能源汽車是一個新物種,我們對新能源汽車的理解,傳統的燃油車更加偏重機械性能的表現,也是一款實實在在的機械產品,但到智能電動車時代就是實實在在的電子產品,只有電氣化才能變得更加智能,通過程序和應用控制。這對整車研發也是一個新的挑戰,不再只是All In硬件研發,整個研發體系是有一大票人在智能空間和自動駕駛軟件應用開發。做好硬件開發和協同的同時,軟硬怎樣匹配、怎樣適配、怎樣協同,這些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流程上經過比較長時間的研究,目前主要還是對標學習華為的IPT流程,能夠適應智能化的研發,同時適配電子產品的研發架構,搭建整車研發領域的系統架構,結合軟硬件協同的業務需求搭建研發的平臺系統。
我們全棧自研Li-MOS智能操作系統,特別是跟智能硬件的集成互聯,融入很多大數據和AI應用,從而讓制造機器的機器更加智能,提高業務的生產力。大家如果有機會可以去常州基地參觀,現在我們真正實現無紙化生產,每條生產線都有700多套電子工位屏,背后有完整閉環的系統和大數據的運營支撐高效率的協同。我們也有自研電檢系統,傳統企業電檢主要是靠人工拿手持設備進行,我們的生產線全部都是無人化,通過系統調用車機能力進行自動化電檢,包括擰緊參數的實時分析和強制控線確保質量,都是自研Li-MOS產生的效果。
設備停線對我們生產力的損失和產量的影響都會比較大,理想One開始自研制造算法系統,針對關鍵設備和關鍵工位進行預測性維護,也是通過大數據能力實現。我們這里展示的AI+智能設備集成,無人化質檢方面也有取得一些成果和進展。
集成供應鏈追求OTD端到端的精益,就是從訂單到交付追求極致的效率。所有訂單的排產都是基于策略進行自動化,OTD全過程達到自動化,就是訂單到排產到供應到交付到制造指令的下達、供應商的協同都是全過程無人干預的。舉個很小的例子,MRP是所有制造業都需要的,準確率是100%,已經連續超過14個月無人干預,汽車行業也是極其稀少的。訂單排產到訂單交付,我們的目標要求就是小于10天,應該是優于行業平均水平18天。
智慧商業系統打造的信息化就是追求極致的商業效率,平臺的架構支撐三端的運營,技術上追求的是數據閉環、技術閉環、平臺一體化,通過完整的帳號體系、完整的全價值鏈流程設計支撐整個交付效率、交付體驗,達到電商級的體驗。傳統車企在商業體系,直營是大家都在做,我們的差異是什么?三端直營保證的是質量和效率,線上線下嚴格一體化,包括配套機制和流程閉環設計流程管理,實現的效果就是二十四小時不打烊,通過渠道、通過批發對用戶隔離的問題得到解決,商業上線實現突破。系統高效運行離不開安全保障體系,信息安全領域也有建立信息安全技術體系和配套技術,理想汽車智能電動車對信息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有專業的團隊確保車技信息安全的同時跟IT一起深度合作,確保整個IT體系的信息安全。截至到目前,信息安全都是零事故。我們也有運維監控平臺和運維管理平臺,要求就是年度連續業務中斷,不允許超過5分鐘。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是能夠做到的,當然這是持續努力和迭代的過程。
最后就是持續推動智能化的技術研究和工業化應用,也是在不斷探索和努力,利用3D視覺包括跟智能設備的集成,其實我們也有一些場景落地應用,包括數字孿生、工藝、物流和生產、產業建設領域得到應用,理想作為智能電動車天然具備高機輔助駕駛能力,現在我們正在常州基地試點,調用高機智能輔助駕駛實現無人移車,生產線下來到內部檢測工位的移動,再到外部試車廠試車最后進入VDC成品車庫,全過程無人位干預。目前試點還是非常順利,包括利用車機內部的麥克風采集噪音,利用振動的傳感器采集車機的振動,通過技術推動IT技術的探索和創新落。上個月我們也有注冊MindGPT,現在有專業團隊研究,特別是商業領域和智能制造領域的實踐和探索。AR和VR的應用也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目前我們應用比較好的還是員工的自助培訓,已經產生了一些效果。
最后借用馬云老師的一句話對我的分享做一個簡單的總結:我們希望對IT技術提早探索、提早部署、提早研究,因為現在已經進入了從一到十的階段,公司正在快速發展,IT信息化、數字化的應用也慢慢進入無人區,前方沒有成熟案例可以參考,需要我們自己的團隊進行探索,避免被時代拋下,同時也要有效地支撐公司的戰略落地和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