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查詢手機套餐流量還剩600多兆,晚上已欠費竟高達500元,張先生至今搞不清自己在連接了WIFI的前提下,數千兆流量是如何跑掉的。更讓他不解的是,其手機套餐流量在2500兆左右,但中國移動從其使用2000兆后就開始套餐外計費,差額達500多兆。因遲遲得不到移動方面的合理解釋,張先生一紙訴狀,將中國移動告上法庭。近日,北京市東城區法院已經立案。
剛剛過去的2015年,有幾起比較大的“流量事件”引起了網民的廣泛關注。一件是湖北武漢用戶陳女士,手機流量一夜間就跑掉了50G;還有一件是廣東的龍女士,手機放在抽屜里充電,卻在3小時里莫名其妙地跑掉了23G流量……這兩起事件中,當事人都是求助媒體反映問題,并沒有選擇與運營商對簿公堂。張先生這次選擇將中國移動告上法庭,顯然有著別樣的法律意義,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都或將成為2016年廣大移動端網民關注的案件之一。
此案中,確實有一些問題需要運營商進行解釋:WIFI開啟的情況下為什么會偷跑那么多的流量?運營商為什么在用戶欠款數百元的情況下才發短信提示?運營商方面,真的就沒有更好的預警或提醒機制了嗎?……雖然關于此案的一些細節,還沒有完全搞清楚,比如,手機是不是染上了病毒,手機是不是開放了熱點,手機是不是有偷流量的APP,但是,需要讓運營商方面解釋清楚的事情,運營商就不應該含糊而過。
智能手機時代,流量已經成為網民的“標配”——無流量,不網民。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通信行業運行數據顯示,我國每月流量使用已經超過4.2億G,2015年流量使用超過2014年100%;月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達到361.6M;手機上網流量占移動互聯網總流量的89.7%……此語境下,幾乎所有的網民,都要定時察看自己的手機還有多少流量,本月是不是還要增加流量包,下月是不是開通更大的流量套餐。
流量,已經成為各大運營商重要收入來源。有業內人士稱,各大運營商早在2013年就進入到了“流量紅利”時代。因此,從企業逐利角度看,各大運營商是希望網民們多耗流量的。同時,一些APP尤其是一些預裝的無法卸載的APP,也在可著勁兒地偷流量以證明自己的APP的使用“盛況”。
流量如此重要,在我國卻幾乎沒有合理科學的監管機制。沒有法律制度保護,沒有明確的政府部門進行監管,如何提醒、如何預警,都是運營商自己說了算。這樣的現實下,任何一起法律案件都有可能激起整個網絡社會的關注,繼而為行業健康發展“拋磚引玉”。需要明確的是,流量問題并非小事情,只有做好流量保護工作,才能夠稱為足夠安全的信息社會。